关键词:
文化翻译理论
民俗学文本
宫田登
污秽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民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积累而成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与思考方式等,是国际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次翻译实践以日本民俗学者宫田登的《污秽(KEGARE)的民俗志:歧视背后的文化因素》为起点文本,书中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日本的“污秽(KEGARE)”观念,并通过介绍与污秽(KEGARE)观念相关的各种风俗习惯与民间故事,深入探讨了其与日本歧视文化之间的关联,在日本民俗学领域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本报告在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以实现“文化转换”为翻译的考察标准与目的。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起点文本作为民俗学专著,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逻辑性,同时涉及大量民俗文化事象,因此翻译时既要考虑语言的逻辑性,又要考虑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报告共有4章。第1章是翻译实践概要,包括本次翻译实践的意义与目的、翻译过程以及先行研究等。第2章是翻译理论概述,分为翻译的文化转向、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以及基于文化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和翻译策略说明。第3章是案例分析,主要从词汇和句子这两方面考察译文效果并分析总结案例。第4章中,笔者结合本次翻译实践,总结了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民俗学文本的翻译策略。词汇方面,由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差异,翻译时存在大量词汇空缺或文化意义不对等的情况,笔者将这些词汇分为民俗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并基于文化翻译理论,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总结直译、意译、加注等翻译方法。在句子的翻译上,如何以更为地道、可读性强的形式将原文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读者极为重要。除了运用加译、注释等翻译方法补充其文化背景之外,更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必要时舍弃形式上的对等,灵活运用句型转换、合译分译等翻译方法,流畅地传达出原文的文化信息。此外,笔者还针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反思,总结了心得体会,并指出本次翻译实践的不足之处,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