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鲁西南唢呐班
生存状态
民俗学
摘要:
鲁西南唢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曾经在全国产生过重要影响,如唢呐名曲《一枝花》、《百鸟朝凤》等等。专家学者对于鲁西南唢呐关注较多的是其所拥有的音乐特征或艺术特色。在当前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时代大背景下,鲁西南唢呐2006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人、代表作品、传承机制等关注也日渐凸显。围绕“鲁西南唢呐”,形成了丰硕研究成果。然而,仅仅围绕“鲁西南唢呐”这一对象,也存在研究方式上的偏狭,即往往把唢呐看作一种艺术形态或者文化标本,忽略了唢呐作为民间草根文化,基本上是依附于“唢呐班”及其民俗事项活动中,很少有独立表演样态的“唢呐艺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文提出“鲁西南唢呐班生存状态调研”这一选题,旨在通过梳理鲁西南唢呐班的历史沿革、调研鲁西南唢呐班的当前活动,结合唢呐在民间文化功能的思考,探讨鲁西南唢呐班在传统民俗中的存在状态与社会功能流变,从而为唢呐这一音乐遗产形式的保护提供新的参照系,进而为唢呐表演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在城镇化进程中基层文化传统保持、发挥文化建设功能提供借鉴。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记录与描述鲁西南唢呐班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唢呐班艺人的社会身份、行规与行话、技艺传授方式等。并结合史料以及口述史,分别对20世纪50年代、“文革”期间、文革结束后新时期唢呐班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历史梳理。第二章对鲁西南唢呐班演出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包括唢呐乐队组合类型、表演形式、演奏技法、演奏风格等。第三章则选取了“婚庆”与“葬礼”两个典型民俗事项,认真记录并分析了鲁西南唢呐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互动的方式等,并进行艺术民俗学解读。第四章对鲁西南唢呐生存状态进行深入思考。包括心系唢呐艺术者常主张的雅化道路——可不可以继续出现唢呐大师任同祥及作品《一枝花》这样的典型?目前鲁西南唢呐在保护与传承上面临着政府措施的困境、学术抢救工作的局限、城镇化进程的挑战、唢呐艺术本身影响力的薄弱等一系列问题。把鲁西南唢呐放到鲁西南唢呐班这个社会组织本体上,把鲁西南唢呐班放在历史的进程和整个社会背景中去加以关注与分析。通过提供关注新视角,来厘清关于鲁西南唢呐研究的各种观点,为以唢呐为代表的民间民俗艺术活动之保护与发展,努力提供有价值的现实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