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化空缺
文化缺省
引用文献
翻译补偿
民俗学文本
摘要:
本翻译实践报告原文本选自日本著名文化人类学者、民俗学者小松和彦所著的《圣地与日本人》(『聖地と日本人』),该书从历史民俗文化的视角向读者介绍了日本人心中谓之“圣地”或“异界”的24处名胜古迹。文本以日本传统文艺——“能乐”中的故事为轴线,结合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史料等,追溯“异界”各地的历史渊源,揭示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奉上一场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本报告由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案例分析、结语五部分构成。该翻译实践文本从体裁上看属于文化信息丰富的学术类文本,从文本类型来看应属表达型文本,从文本内容来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文中包含大量日本历史文化相关词汇;(2)文中大量引用日本古代文献典籍;(3)文中多次引用“谣曲”(“能”的脚本)及“狂言”的脚本。
基于上述文本类型与文本特点,本次实践主要以“文化翻译理论”和“翻译补偿理论”为理论指导,重点专注于翻译时文化信息的有效传达,从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及引用文献、典籍的处理三方面对文化翻译进行探讨。文化空缺现象主要涉及双语中无等值词汇对应的文化信息,一般采取整合补偿、分立补偿、异位补偿的手段进行处理;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主要涉及由于作者省略了与原文读者共有的文化信息而造成译文的逻辑连贯中断问题,本次实践主要采取分立补偿、原位补偿、整合补偿的方法进行处理;引用文献、典籍的处理主要关注直接引用、间接引用、狂言及谣曲等不同类型引用文的风格处理及审美补偿,本次实践主要遵循翻译风格论及翻译补偿的“一致原则”,采取同步补偿、整合补偿、差异补偿等方法进行处理。
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学习到许多日本历史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相关知识,并对文化翻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希望本实践报告能为今后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