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识途
民俗
文艺民俗
审美
审美价值
摘要:
马识途兼具职业革命者和川籍作家的双重身份,诸多宝贵的生活经验促使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行文风格在四川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蜀中五老”之一。自1935年他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首部征文作品《万县》算起,已经走过八十余年的创作历程。马识途在创作中力求适应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打造雅俗共赏的境界,在作品中融入川人的诙谐幽默,摄取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的诸多民俗事象,真实勾勒出一幅幅蜀中社会风俗画和群丑图,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本文将运用文艺民俗学视角,对马识途小说创作进行审美研究,发掘作家笔下民俗与文本深层互动关系,以期为马识途小说研究增添新角度。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就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整理归纳。正文部分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论述马识途小说文艺民俗审美蕴藉。从情境自然的审美意蕴、民族共通的审美心理、温情关怀的人文生态、独具特色的文本语言进行分析。第二章论述马识途小说文艺民俗的审美视角。从社会人生民俗、心意信仰民俗、民俗风物情致三个方面进行民俗风情的审美化揭示;将审美趣味归纳为服饰趣味、饮食趣味、住宅趣味、出行趣味四类;从义薄云天的袍哥形象、饱受压迫的苦命女人、血肉丰满的平凡英雄、混沌无奈的中间人物四类形象探讨故事人像的审美化塑造;从自然景观、城市街景、茶馆空间阐述对生活环境的审美化选择。第三章论述马识途小说文艺民俗的叙述方式。其一,色彩意象、动植物意象与“洄水沱”意象群在形象塑造中渗透;其二,民俗纠葛拥有施行和承受双方,充当暗流辅佐工具,构建情节冲突;其三,民俗结构不断地沿袭更新,以继承传统章回体、线型结构为主,旧瓶装新酒,符合大众阅读欣赏习惯,凸显通俗美。第四章论述马识途小说文艺民俗审美的生成语境。从巴蜀地域文化的熏陶、波澜沧桑的人生经历、文艺民俗化自觉意识这三个方面审视马识途文艺民俗观的生成因子。第五章论述马识途小说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及反思。可从中见证时代变迁,记录地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弘扬本土文学;凝聚民族精神,促进审美回归;检验丰富理论,提供参考范例这四个方面肯定其价值。同时,又引起了审美反思,注意到当今文艺创作中存在着民俗现实和文艺不够鲜明、文艺民俗的内蕴存在参差、民俗生活相变得日渐式微的民俗困境,牵引着我们思考解决困境的路径。结语部分是对马识途小说的民俗书写进行总体性收束和概括。马识途偏好地域民俗化倾向写作,为我国文学民族化建设道路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