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俗叙事
民俗消费
民俗认同
市场话语
普洱茶
摘要:
文化传统的当代弘扬与生活融入,已经成为民俗学的重要命题。在消费已经成为社会首要控制领域的后现代社会,“民俗”成为一种象征符号和文化资本,实现再生活化。其意义更多地呈现于建构个人、社会的文化身份认同,实现群体内部的交流。“民俗消费”成为建构“民俗认同”的核心手段之一。民俗消费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消费。消费者通过消费完成个体文化身份认同、群体融合、表现生活意义、提升日常生活境界,获得精神超验性体验,最终的表现形式是形成一种认同“传统的”生活风格和生活美学的“趣味”。本文以当代普洱茶民俗消费习俗形成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其消费策源地台北和原产地云南易武镇为主要研究范围,采用多点民俗志的研究方法,讨论在民俗叙事和市场话语的复杂互动中,如何将廉价的普通商品形塑为具有民俗消费属性的“品味之物”,并最终形成民俗文化的认同。论述在民俗消费场域中的民俗叙事、市场话语、消费符号、民俗认同之间互相交织、相互裹挟的复杂关系。围绕着普洱茶的消费场域,主要形成了消费地的“越陈越香”与原产地的“越新越香”的两种主要的市场话语。在两种话语建构过程中,历史典籍中的普洱与当下的“普洱”呈现出的并非一种承接关系,原产地和消费地的民俗实践者长期以来各自叙事,导致在两种市场话语的纠缠中的普洱茶的价格飙升,在短短十年间,其产量成为仅次于绿茶的第二大茶类,改变了中国茶叶市场的格局,并迅速扩大了普洱茶消费群体:首先是普洱老茶“越陈越香”的市场话语建构。普洱老茶的话题起源地在台北。作为文化精英的台北“茶人”群体,在普洱茶文化建构过程中,利用传统价值观中的“老物”的民俗认同心理,提出了“越陈越香”的无时间性叙事,实现了老茶“时间”文化观的建构。该叙事在市场力量的操纵下,利用其不可再生性形成了“茶以陈为贵”的市场话语,提升了普洱老茶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带动了大陆消费市场的兴起,普洱茶重新卷入到全球化贸易体系中。“越陈越香”的市场话语是当代普洱茶民俗消费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并形成了“文化-时间”的核心消费符号。其次是普洱新茶“越陈越香”的市场话语建构。受到市场力量的推动,为了与台湾老茶的市场话语进行博弈,原产地开始积极形塑地方形象。主动利用“越陈越香”的市场话语,在原有的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普洱茶历史地域传说、故事的生产,同时将经过“加工”的民俗叙事进行新的景观生产,建构普洱“新”茶原产地“空间文化”观。将消费市场中单一的“时间话语”置换为“时间话语中的空间话语”的复调话语,形塑了“时间文化”下的原产地“圣地空间”的地域消费属性。同时,市场话语利用稀缺性建构了“古树古镇”的消费符号,形成了新茶的价格飙升。地方政府、外来商业力量、本地文化精英和地域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了这一建构过程。与“越陈越香”的话语在消费市场中形成了顺从博弈与合谋,将普洱老茶、新茶都推入了市场,扩大普洱茶的消费项目,为普洱茶消费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叙事文本”,共同实践了民俗形成中的“精英”引领的作用。普洱茶市场呈现出多重二元对立的市场话语,这些话语在市场流动过程中不断发生互动,呈现出顺从、反抗、融合的多元化博弈关系。不断进入的新话语增加了普洱茶的认知成本,丰富的民俗叙事使得普洱茶在消费市场中呈现出异常活跃的状态,市场话语与民俗叙事的互构是普洱茶消费习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消费市场的推动下,以普洱茶为表征的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作为“趣味”的生活美学得以形成,传统的文化融入到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消费对象的符号性认同,最终实现的是个体的精神安顿、生活境界的提升和生活意义的呈现。传统生活中的“日常”成为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的“非日常”后的群体“日常”,而非大众日常,在表征了个人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实现了群体内的艺术性交流的民俗认同功能。本文以普洱茶的消费形成为个案,从“话语—过程”的路径入手,旨在讨论民俗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认同性”的消费达成路径。将物的、文化的、符号生产的角度与人的、社会的、消费审美的角度构成一个理论回路。揭开文化精英利用民俗叙事进行文化建构的内在纹理,对普洱茶及其背后的消费符号生产与内在的民俗叙事与市场话语之间的结构性的互勾机制进行分析,阐释的“民俗叙事”、“市场话语”、“民俗认同”之间的互构逻辑。本文旨在对民俗经济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个案说明,也对地区民俗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