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语境
文化内涵
表演
场域
家屋社会
摘要:
本文以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为分析对象,运用民俗学的视角及理论方法,在建构了高家崖建筑群外形的同时,阐释了是什么因素影响并决定了高家崖建筑群的宅形构成;高家崖建筑群背后有怎样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三雕作品创作有何章法;建筑是如何与人相互影响、彼此塑造,并参与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再生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开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复兴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推动国外建筑人类学理论本土化、传统建筑研究理论化等工作均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章《大院之“境”:高家崖建筑群语境》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民众性格特征三个方面对高家崖建筑群营造时的时空语境进行了梳理,这有利于我们对高家崖建筑群的建造逻辑有着更为全面的理解。第二章《大院之“像”:高家崖建筑群外形建构》是本人作为具有当地文化背景的“他者”多次进入高家崖建筑群田野调查的成果。本章按照空间顺序,将高家崖建筑群分为敦厚宅、凝瑞居、公共空间三个部分对高家崖建筑群外形进行了民俗学视角下的建构,是随后两章建筑分析的基础和依据。第三章《大院之“魂”:高家崖建筑群文化内涵》是对高家崖建筑群所体现文化现象的阐释与分析,三节内容分别以弗雷泽的“相似律”、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礼制规范与儒家经典分析了高家崖建筑群所体现的象征文化、风水文化和礼制文化,这些是影响高家崖建筑群宅形特征的重要因素。第四章《大院之“释”:高家崖建筑群民俗学阐释》则是对现有民俗学理论创新及本土化的尝试。第一节应用了口头程式理论及表演理论,这两种理论现多被民俗学界用于口头文学的研究,本节将房屋的营造过程看作是一次表演,而工匠与王家人、王家人与其关系网中的其他民众的互动与固有的程式一起,指导了工匠的营造活动。第二节主要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堡院内外大大小小的场域对民众惯习的影响。第三节借鉴众多人类学家对家屋与社会的研究,分析了民居建筑是如何参与家庭模式、亲属制度、祭祖仪式的建构,使建筑的能动作用有了本土化例证。结语部分,我们得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传统民居建筑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的产物,同时,环境和物质条件对其形式起一定的修正作用。但是,传统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其所属族群社会文化的物质符号,建筑还是具有“能动性”的物质空间,建筑与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塑造,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