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
力学性能
本构模型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摘要:
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掘进及选洗过程中伴生的固体废弃物,在我国其累积存量已突破70亿吨大关。煤矸石资源利用率较低,且引发土地资源侵占、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受成矿地质条件与赋存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影响,煤矸石的矿物组分与微观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因此某个地区的研究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其他地区。鉴于煤矸石与天然骨料具有物化性质相似性,结合天然砂石资源短缺的现状,本研究以内蒙古鄂尔多斯矿区煤矸石利用为切入点,利用煤矸石替代天然碎石作粗骨料(掺量为0%、20%、30%、40%、50%、60%),系统开展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Coal Gangue Coarse Aggregate Concrete,CGC)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试验研究,以期为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开展不同养护龄期(3d、7d、14d、28d)、不同煤矸石粗骨料掺量下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试验和劈裂抗拉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混凝土(Natural Coarse Aggregate Concrete,NAC)表现为水泥砂浆内部及界面过渡区的剪切破坏,而CGC则呈现煤矸石的劈裂破坏,破坏面黑色骨料破碎现象清晰可见。立方体抗压强度随养护龄期增长而提升,但煤矸石的掺入降低了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
(2)利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算法对CGC立方体抗压强度进行预测,并基于SHAP可解释性方法对输出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研究得到:集成ML算法相较独立ML算法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同时,使用Boosting集成比Bagging集成的ML算法预测偏差更低、准确性更高,其中XGBoost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强(R2=0.91,CPI=0.22)。对SHAP解释性分析可知,水胶比是影响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最重要因素。
(3)开展轴心抗压试验,基于应力-应变曲线对受压弹塑性全过程和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煤矸石粗骨料掺量对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等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如下:NAC和CGC单轴受压破坏过程均包含四个阶段:弹性阶段、稳定裂纹发展阶段、不稳定裂纹发展阶段及破坏阶段。应力-应变曲线显示,随着煤矸石粗骨料掺量的增加,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减小,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增加。
(4)利用过镇海、Dabbaghi、Yang及Da四个不同本构关系模型分别对CGC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描述,综合评价后选用过镇海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建立考虑轴心抗压强度和煤矸石粗骨料掺量的参数修正表达式。通过对比验证得到,本研究所建立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度较高。
(5)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CGC的孔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养护龄期的增长,各波峰信号幅度随之下降,波峰对应的T2弛豫时间也向左移动。随煤矸石粗骨料掺量的增加,T2谱总面积逐渐增加,孔隙率上升。28d后,随煤矸石粗骨料掺量的增加,自由流体饱和度增加,无害孔占比减小,少害孔、有害孔及多害孔占比增加。
(6)基于分形维数对孔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CGC的宏观力学性能与孔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与NAC相比,CGC有害孔和多害孔的分形维数更高。有害孔和多害孔的分形维数与孔隙率呈强正相关性(R2(29)0.8)。利用分形维数对立方体抗压强度进行表征,结果得到将有害孔和多害孔的分形维数进行结合表征(R2(29)0.9)相较于单独表征的准确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