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废橡胶颗粒改性
橡胶混凝土
力学增强机理
高温搅拌
溶胶凝胶法
摘要:
使用废橡胶颗粒替代细骨料制备橡胶混凝土不但可以有效解决“黑色污染”问题,还显著减少了天然砂资源的消耗。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引入废橡胶颗粒可显著提升混凝土耐久性、韧性、延展性、减振降噪能力,为混凝土材料应用拓展了新维度,实现了环境、资源与性能的三重优化。橡胶颗粒掺入导致橡胶混凝土强度损失是限制该材料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虽然研究者尝试通过改性废橡胶颗粒减少橡胶混凝土强度损失,但传统改性方法普遍存在效率低、效果不稳定、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等弊端。本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改性方法对废橡胶颗粒进行改性研究,通过剖析造成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损失的四大主因,设计了全新的废橡胶颗粒改性策略,并采用微观-宏观相结合的方式对改性机理展开研究,大幅度提升了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为橡胶混凝土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基于文献研究与试验分析,确定了废橡胶颗粒导致橡胶混凝土强度损失的四大主因,即废橡胶颗粒表面杂质造成界面过渡区松散、废橡胶颗粒弹性模量低造成的应力集中、废橡胶颗粒比重低造成的“上浮”问题和“有机-无机”两相界面结合弱造成的界面结合差问题。创新性提出高温搅拌改性工艺,研究了该改性方法对废橡胶颗粒成分、化学键、表面元素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搅拌改性通过热机械耦合作用实现颗粒表面自清洁,并原位生成硬质氧化膜,优化了橡胶-水泥基体界面结合,降低了橡胶混凝土应力集中。以20%废橡胶颗粒替代细骨料制备的橡胶混凝土,验证了高温搅拌改性在增强其力学性能、改性效率、环保性及规模化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
(2)对高温搅拌改性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在100℃~300℃温度和15min~45min搅拌时间范围内对高温搅拌改性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微观表征和宏观力学性能验证的方式,提出了不同温度和搅拌时间对废橡胶颗粒改性作用机理,即摩擦挤压作用、部分氧化作用、完全氧化作用、氧化膜分解作用四个阶段。优选了250℃搅拌30min为最优改性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改性废橡胶颗粒体积替代20%细骨料制备的橡胶混凝土28d立方体抗压强度(fcu28d)恢复率达到49.16%,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
(3)提出基于高温搅拌工艺的超临界CO2辅助剪切嵌入SiO2二阶段改性工艺,利用超临界CO2的“溶胀”作用和“剪切场诱导”作用,制备出弹性模量高的废橡胶颗粒,相比于未改性废橡胶颗粒,弹性模量提升34%,有效降低了废橡胶颗粒在混凝土中的应力集中。使用该材料制备橡胶混凝土fcu28d恢复率达到54.2%。
(4)设计了全新且全面的基于溶胶凝胶法三阶段重构废橡胶颗粒改性法。通过微结构表征、水化模拟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宏观力学性能验证等方式,证实了表面SiO2包覆的废橡胶颗粒可进一步提升颗粒弹性模量和比重,提升其亲水性,同时可与水泥水化产物Ca(OH)2反应,形成C-S-H凝胶,类似于“膨胀螺栓”的效应,使得橡胶与水泥基界面结合由“无机-有机”两相弱结合切换为“无机-无机”强结合。结果表明,相较于未改性废橡胶颗粒,经三阶段改性废橡胶颗粒表观密度最高提升9.38%、弹性模量最高提升55.78%,水接触角最高降低25.38%。制备的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和界面结合性能显著提升,其中使用8%正硅酸乙酯原位生成SiO2三阶段改性的8%S-OSW制备的橡胶混凝土fcu28d恢复率为82.75%。
(5)在综合考虑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吸声性能、经济性基础上,设计了橡胶混凝土工程应用简化参考模型,对未添加废橡胶颗粒、未改性废橡胶颗粒、250℃搅拌30min改性废橡胶颗粒、超临界CO2辅助剪切嵌入SiO2协同高温搅拌二阶段改性、8%正硅酸乙酯重构废橡胶颗粒表面三阶段改性废橡胶颗粒制备的橡胶混凝土进行综合性能对比评估,在四项指标权重均衡条件下,三阶段改性废橡胶颗粒制备的橡胶混凝土综合性能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