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橡胶混凝土
玻璃粉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纳米压痕
预测模型
摘要:
当前,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例如建筑垃圾、废弃玻璃、废弃橡胶轮胎等。我国是世界上混凝土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满足混凝土使用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减少其中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如水泥、砂、石等),尽可能多的使用矿物掺合料和再生废弃物,替代混凝土中的部分水泥或者天然骨料,有利于减少生产成本,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绿色混凝土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针对玻璃粉这种固体废弃物粉末对橡胶混凝土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展开深入研究,使用压力试验机、弹性模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压汞仪、纳米压痕仪等多种仪器进行试验和分析,从宏观、微观和纳观的角度分析不同玻璃粉取代量对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孔隙率、水化产物以及纳观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适用于掺有玻璃粉的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和弹性模量预测模型。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橡胶粉等体积取代部分细集料的方式制备橡胶混凝土,同时以玻璃粉取代量和水胶比作为变量,设计配合比,成型混凝土试件,进行包括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静力受压弹性模量在内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探讨了掺玻璃粉的橡胶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玻璃粉取代量的增加,橡胶混凝土的早期力学性能随之降低,后期力学性能则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即玻璃粉对橡胶混凝土后期强度贡献较大,其中玻璃粉取代量为10%时,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在28天之后优于基准组。从宏观试验结果来看,玻璃粉等质量取代10%的水泥,能够改善橡胶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2)玻璃粉对橡胶混凝土的影响机理较为复杂,其造成的宏观影响是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填充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微观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浆体交界处存在较宽的缝隙,而砂子-浆体间的缝隙较窄。同一龄期下,随着玻璃粉取代量的增加,橡胶混凝土的总孔隙率先减小后增大,当玻璃粉取代量为10%时,孔隙率最小,微观形貌最密实,当玻璃粉取代量为20%和30%时,总孔隙率都大于不含玻璃粉的基准组。与基准组相比,玻璃粉取代量为10%的橡胶混凝土中水化产物C-S-H的百分含量相对增加,CH的百分含量相对减少,水泥基体的纳米力学特性和界面过渡区得到增强。(3)通过橡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实测值与中国规范模型、SP-24模型以及朱伯芳模型预测值的对比发现,基准组橡胶混凝土强度-龄期关系与SP-24模型较接近,随着玻璃粉取代量的增加,强度-龄期关系更加接近于朱伯芳模型,这一结果在不同的水胶比条件下同样存在。因此,在SP-24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玻璃粉取代量的影响因子,建立橡胶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对于橡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同样采用与其他预测模型对比的方式进行模型分析,使用其抗压强度作为基本参数,建立了橡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