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强度影响因素
不同材料地聚物
微观试验
绿色性研究
摘要:
地聚物是富含硅和铝的原料在碱性环境作用下通过缩聚反应生成的胶凝材料,该种材料具有早强快硬、耐腐蚀、绿色环保等特点,有取代水泥成为新型建筑材料的潜力。黄土具有肉眼可见的孔隙结构,且受水后会产生湿陷,会对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产生极大影响,为了处理黄土地基,传统的处理方式为使用水泥等进行注浆,但是生产水泥会产生大量污染,而且在其服役期间会产生碱骨料反应。相比之下地聚物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可靠固化材料,但是目前少有基于黄土的地聚物研究。本文通过研究黄土基地聚物的抗剪强度,确定适合于青海地区黄土的地聚物化学配比,研究表明,固化黄土的力学性能随激发剂质量的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随激发剂模数的增大呈现不断减小的现象,随碱质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黄土基地聚物最适宜的化学药品配比为激发剂质量、碱质量分别为土体最佳含水量的30%和15%,激发剂模数为1.0,此配比下的固化黄土黏聚力提升大约10倍,达到163.35k Pa,内摩擦角提升约5°。其次,本文采用粉煤灰和矿渣作为地聚物的原料制备不同材料地聚物。在相同硅铝比条件下通过比对天然黄土、黄土基地聚物固化黄土以及水泥固化黄土的力学性能,发现矿渣地聚物固化黄土呈现最好的力学性能,其14d的黏聚力达到309k Pa,内摩擦角提升约12°,甚至超过28d水泥固化黄土的强度,肯定了地聚物替代水泥作为固化材料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原料的化学成分并比对国家标准发现,地聚物原料及化学药品的各项成分均不含或者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管控值,证明地聚物的制备及应用是绿色环保的。最后本文通过不同种类地聚物固化黄土和天然黄土的SEM试验,并结合PCAS软件,获取微观参数,通过量化和对比孔隙结构参数,总结地聚物加入对黄土的孔隙结构形态变化的影响规律。微观试验表明,地聚物的加入显著减小了黄土的孔隙面积比例,通过颗粒间的胶物质联结颗粒,使颗粒感明显减弱,整体化、团粒化的现象出现,颗粒间的接触方式也出现改变,颗粒和孔隙的形状变得更加圆滑,孔隙的分布变得更加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