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粉土
超固结比
力学特性
微观结构
颗粒流模拟
摘要:
工程实际中,由于土体固结历史的变化,如地基预压来控制地基沉降、深基坑开挖过程中上部土体的转移,地基土常处于超固结状态,其力学特性与正常固结状态下有较大差异。而郑州粉土属于黄河冲积粉土,由于长时间水力冲刷,工程性质存在其特殊性,既往研究较少关注超固结比对其力学特性影响,同时,对其微观结构变化也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郑州粉土为研究对象,开展考虑超固结比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同时,结合电镜扫描试验,开展超固结状态郑州粉土微观结构分析,并采用PFC3D颗粒流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从细观角度对郑州粉土颗粒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超固结下郑州粉土力学特性与微观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主要结论如下:
(1)开展了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试验考虑不同固结围压与超固结比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在超固结比的影响下,应力与应变发展关系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且应力峰值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大,此时应力应变曲线均表现为明显的硬化型。超固结状态下,土体的剪胀性增强,表现为应力路径的整体右移。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郑州粉土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显著上升,且超固结比对黏聚力影响较内摩擦角更为显著。
(2)在三轴试验基础上,开展郑州粉土微观电镜扫描试验,观察了不同超固结比试验条件下剪切后土体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土体孔隙率降低,土颗粒之间接触面积增大,颗粒间的滑动摩擦和咬合摩擦增大,表现为土体的强度峰值越大,土体抵抗外界变形的能力越强。在孔隙结构上,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土颗粒形状更接近圆形,而孔隙向着均一化方向发展,孔隙的复杂程度进一步降低;同时,概率熵逐渐减小,孔隙排列的有序性和定向性增强,结构趋于稳定。
(3)基于三轴试验与电镜扫描试验结果,确定接触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开展了粉土颗粒流数值模拟三轴试验,模拟试验结果与室内三轴试验结果的应力应变曲线较为吻合。试验过程中,颗粒位移场表现为上、下两端颗粒向中部运动而中部颗粒运动不明显的现象,未出现明显剪切破坏面,与室内试样硬化型对应。接触力链、力学配位数等细观参数变化与土体的强度变化关系相符,验证了离散元方法模拟粉土三轴试验的可行性。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颗粒间接触更新,力学配位数初始值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