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橡胶混凝土
级配玄武岩纤维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裂缝损伤演化
摘要:
废旧橡胶作为高分子有机材料,自然降解很难将其无害化处理,为了实现废旧橡胶的无害化处理和二次利用,有学者将其加工成骨料大小的颗粒掺入混凝土中,降低混凝土自重的同时提高耐久性,但橡胶颗粒的掺入也削弱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玄武岩纤维作为无机矿物纤维,与水泥基体有良好的相容性,且抗拉强度大、弹性模量高,是一种理想的增强增韧材料。为此,本文将力学性能优异的玄武岩纤维掺入基体中,来改善橡胶颗粒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削弱,试验以不同长度纤维的搭配方式为变量,探讨其对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Abaqus有限元模型,从细观角度揭示裂缝演化过程和级配纤维的阻裂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玄武岩纤维对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有很大改善,相比橡胶混凝土,当掺入单一长度纤维时,立方体抗压强度提高幅度2.57%~13.34%,劈裂抗拉强度提高幅度4.87%~13.31%,抗折强度提高幅度21.17%~39.42%,且力学性能都随着纤维长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2mm时达到最大值。纤维长度对弹性模量的提升没有明显规律,提升幅度4.51%~7.33%。(2)级配玄武岩纤维对橡胶混凝土的改善效果因纤维长度搭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双掺组相比其他组表现出更好的力学性能,双掺组相比三掺组、四掺组,抗压强度提高了3.58%、8.00%,劈裂抗拉强度提高了11.41%、13.16%,弹性模量提高了5.27%、8.32%,抗折强度提高了4.51、22.39%。上述试验数据说明多种长度纤维混掺时,长纤维质量占比对力学性能改善的重要性,且12mm、18mm纤维复掺能更好地发挥纤维间的协同效应,提升基体强度。(3)通过扫描电镜和CT扫描分析基体各组分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孔隙结构,结果表明:橡胶-基体ITZ处主要水化产物为六方板状和片状CH,对比砂子-基体ITZ处C-S-H水化产物明显减少,导致掺入橡胶的混凝土力学性能显著降低;纤维-基体ITZ处有大量絮状、颗粒状C-S-H凝胶,玄武岩纤维表面的水化产物填充孔隙,提高基体的致密性,且纤维在混凝土中呈三维网状分布,阻止了粗、细骨料沉降和橡胶颗粒上浮,优化孔隙结构,改善基体力学性能。(4)通过Abaqus建立立方体抗压模型和抗折模型,对比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说明裂缝首先出现在骨料密集区,长纤维由于边壁效应多分布在骨料附近,相比短纤维能更多地参与受力。当裂缝出现时,混凝土中应力重新分布,裂缝尖端处拉应力提高,横跨裂缝的纤维发挥桥接作用参与受力,在拔出或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提升基体的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