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改良土
强度特性
水稳定性
支持向量回归
微观结构
摘要:
纤维增韧地质聚合物是在碱性激发剂(硅酸钠)作用下,掺入矿渣、粉煤灰、聚丙烯纤维,经水化、聚合等作用形成的一种无机胶凝材料,用于土体改良,可增强其强度特性和水稳定性。本文结合工程废弃土资源化再利用的难题,以杭州市某隧道开挖产生的废弃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渗透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水稳定性试验、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固化剂及其掺量对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运用微观SEM手段,观测土体改良前后的微观结构形态,研究其微观孔隙变化规律,结合宏观特性分析其作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通过开展渗透试验,研究不同固化剂及其掺量条件下土体的抗渗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矿渣改良土的抗渗性较素土有一定程度(78.65%)的提高,掺入粉煤灰后,改良土的抗渗性明显提高,在K8F2试样中抗渗效果最佳,渗透系数相较于素土降低94.45%,而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对渗透性能的提高影响较小。
(2)通过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水稳定性试验,研究不同固化剂及其掺量、不同养护龄期、不同浸水时间条件下,改良土的变形特性、强度特性及水稳定性。研究表明,改良后试样的UCS值及水稳系数随矿渣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矿渣掺量为12%时UCS值最大,为6738.04kPa,较未改良土强度提高80.69倍;粉煤灰的掺入可提高试样后期强度和水稳性,其值在K8F2试样中最优,分别为7665.08kPa和89.93%;聚丙烯纤维的掺入能有效地改善材料的脆断性能,增强其韧性,且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试样的UCS值和水稳系数,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纤维掺量为0.4%时其值最高。
(3)针对不同固化剂及其掺量、不同养护龄期、不同垂直压力条件下,改良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开展直接剪切试验。结果表明,任一固化剂掺量下,试样的抗剪强度均随垂直压力σ的增加,线性递增,且随矿渣掺量、地质聚合物中矿渣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在K12、K8F2试样中达到最优,较未改良土的抗剪强度分别增加3.08倍、2.12倍。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多,抗剪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纤维掺量为0.4%时,其强度最大,较未改良土增加2.78倍,且其对黏聚力的提高效果优于对内摩擦角的。
(4)通过Python软件建立基于SVR的改良土抗剪强度预测模型,分析不同训练集抽取比例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并利用相关评价标准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最后对预测变量进行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训练集抽取比例越高,预测值和真实值越接近,误差越小,预测效果在训练集抽取比例为80%时达到最优,此时R2为0.934。各个特征在预测过程中对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为:养护龄期>矿渣掺量>垂直压力>矿渣/粉煤灰比例>纤维掺量。
(5)选取剪切破坏后的试样,研究不同固化剂及其掺量下试样的微观结构特性。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矿渣的掺入使土体发生水化作用,从而生成大量絮状胶凝物质,孔隙明显减少;粉煤灰掺入后可均匀的散布在土颗粒表面和孔隙之间;纤维的掺入作为桥梁,连接了土颗粒、固化剂及水化反应生成的胶结物质。IPP定量分析表明,孔隙定向频率在80°~100°区间内出现的概率最大,粉煤灰掺入后整体上较为均匀;孔隙率随着矿渣掺量的增加逐渐减小,较未改良土降低46.742%;孔隙平均直径主要分布在1μm之内,随着固化剂的掺入,小孔隙增多,大孔隙减少;孔隙丰度主要分布在0.4~0.6区间,孔隙形状主要为椭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