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
脱硫石膏
软土固化
力学性能
耐久性
微观分析
摘要: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第四纪泻湖相、溺谷相与滨海相等沉积软土层,一般包括淤泥与淤泥质软土。工程建设中,这些软土地基由于其承载力低、易变形的特点,往往达不到工程设计要求,需要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传统水泥固化剂生产过程中能耗高污染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替代传统水泥固化剂应用于固化软土。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固化土所受影响因素较多,使得硅铝原料不能够充分参与反应,在不同工况甚至恶劣环境下固化土的力学性能差,然而脱硫石膏富含的Ca2+与SO42-可以促进地聚合物的反应生成胶凝产物,提高其力学性能。基于此,本文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手段,首先研究了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固化土的力学性能,其次研究了脱硫石膏外加剂改善其固化土的力学性能,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的耐久性能。论文主要内容有:(1)以粉煤灰地聚合物固化土为基准组,分别制备碱激发剂模数为0.6、0.8、1.0、1.2,碱固比为0.2、0.4、0.6、0.8的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固化土,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碱激发剂模数、碱固比对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固化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采用SEM和XRD试验进一步分析了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激发剂模数、碱固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固化土抗压强度,地聚合物固化土试样抗压强度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粉煤灰地聚合物固化土抗压强度受碱激发剂模数和碱固比影响有限,粉煤灰地聚合物固化土抗压强度始终较低,难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然而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固化土,当碱激发剂模数和碱固比分别为0.8和0.4时强度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经微观试验分析发现,激发剂模数、碱固比的变化均会引起地聚合物固化土的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但是不会改变其生成物相种类。粉煤灰地聚合物生成N-A-S-H填充在土颗粒间,但胶凝产物含量少,胶结作用弱,土体整体较为松散,固化土抗压强度低。而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固化土生成大量(N,C)-A-S-H和C-S-H,填充在颗粒之间,土体结构整体性好,固化土抗压强度较高。(2)在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固化土体系中加入脱硫石膏外加剂,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SEM和XRD试验探究了不同掺量脱硫石膏对地聚合物固化土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响应面法采取碱激发剂模数、碱固比和脱硫石膏三个因素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1.0、0.2~0.6和10%~20%,探究两两因素对常温环境下地聚合物固化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进行配合比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脱硫石膏后固化土抗压强度显著提升。由于掺入富含钙离子和硫酸根的脱硫石膏,地聚合物固化土除了生成的大量胶凝产物C-S-H和(N,C)-A-S-H,还生成了新矿物成分钙矾石,从而导致强度提升。响应面法将28 d固化土抗压强度最大值作为目标优化值,得出固化土的最优配合比:脱硫石膏掺量15.96%,激发剂模数0.809,碱固比0.6。28d龄期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脱硫石膏>碱固比>碱激发剂模数,同时建立了强度预测公式。(3)基于最优配合比,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各个因素对地聚合物固化土抗压强度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地聚合物固化土不同龄期下的抗剪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改善后地聚合物固化土的抗压强度随前驱体掺量增加而增加,其中地聚合物固化土前驱体掺量越大,其抗压强度的增幅越明显;随着龄期的增加,地聚合物固化土的抗压强度不断增加,且固化土抗压强度呈对数型增长;养护温度对固化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较大,较高的温度更有利于凝胶产物生成导致短期内强度快速增长;随着围压的增加,固化土的偏应力峰值随之增加,同时对应的轴向应变也逐渐增加;随着龄期的增加,偏应力的峰值变化范围在增大,峰值相对应的应变变化范围缩小,固化土由塑性破坏模式转为脆性破坏模式;此外,粘聚力、内摩擦角随龄期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4)以最优配合比固化土,同时设置两组对照组,分别为水泥固化土与脱硫石膏改善前的地聚合物固化土,以期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耐久性的差异。通过水稳性、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改善前后地聚合物固化土与水泥土的耐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固化土中,固化土试样强度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均逐渐增加,但相比标准养护的试块强度有所降低,改善后地聚合物固化土的水稳性优于改善前地聚合物固化土的水稳性;改善前地聚合物固化土的干湿循环特性最差,而改善后地聚合物固化土与水泥固化土达到较为接近的抵抗干湿循环能力;在冻融循环环境下,改善后地聚合物固化土的抗冻融性能最优。本文关于脱硫石膏与地聚合物固化土的研究为粉煤灰、矿渣和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为地聚合物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