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循环模式
膨胀土
胀缩特性
裂隙规律
力学特性
微观机理
修正剑桥模型
摘要:
北疆供水一期工程是我国在寒旱区建成的最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寒冷、干旱等特殊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季节性的输水模式导致渠基膨胀土力学性质发生劣化,是诱发膨胀土渠坡发生滑动破坏现象的根本原因。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膨胀土基本特性已有诸多研究成果,但所研究的试验条件较为单一,对不同循环模式作用下膨胀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深入探究北疆供水一期工程膨胀土渠坡的滑动破坏机理,通过对膨胀土进行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及干湿-冻融循环三种不同条件下的无荷膨胀率试验、有荷膨胀率试验、收缩试验、微观扫描试验、裂隙性试验、直剪试验、侧限压缩试验和渗透试验等,从宏观层面分析其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从微观层面阐释其变化的物理机制。基于对干湿-冻融循环条件下膨胀土三轴试验结果分析,建立模型参数与循环次数的函数关系,对修正剑桥模型进行改进。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循环模式条件下膨胀土的胀缩特性试验:(1)无荷膨胀率试验:膨胀土的膨胀变形随时间的增加可分为快速膨胀、匀速膨胀及稳定三个阶段,膨胀变化主要集中在快速膨胀阶段;无荷膨胀率随循环次数增加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第五次循环后逐渐趋于稳定。(2)有荷膨胀率试验:膨胀土的膨胀变形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膨胀速率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变缓,上覆荷载越大,有荷膨胀率越低,说明上覆荷载抑制了膨胀土吸水膨胀作用;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有荷膨胀率逐渐减小,第五次循环后逐渐趋向于稳定值。(3)收缩试验: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不同循环模式条件下膨胀土试样的线缩率在循环初期变化显著,随后逐渐减小,在第五次循环后逐渐趋向于稳定值;在相同循环模式条件下,荷载越大,其线缩率越小。(4)扫描电镜试验:试样经过循环后,土体孔隙和颗粒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颗粒总面积、颗粒平均尺寸、颗粒面积占比及颗粒平均周长逐渐减小。土颗粒大小及含量是影响胀缩性的主要因素,循环作用会影响黏土颗粒的大小、含量及排列等因素的变化,导致胀缩特性的减弱,其中干湿-冻融循环颗粒总面积变化程度最大,膨胀土试样胀缩变化程度最大,冻融循环对微观结构影响最小,膨胀土试样胀缩变化程度最小。(2)不同循环模式条件下膨胀土的力学特性试验:(1)裂隙性试验: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裂隙率等裂隙参数均呈先快速增加,随后速度变缓,最终趋于稳定。在已有裂隙性指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裂隙性指标Q,Q的取值范围为0≤Q<1,Q值越大说明裂隙网络的连通性越好,Q可更好描述膨胀土裂隙的连通性,Q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2)直剪试验:膨胀土经历三种循环后,黏聚力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干湿-冻融循环变化幅度最大,冻融循环最小;内摩擦角整体变化不大;宏观-细观:膨胀土试样经过干湿-冻融循环后,裂隙不断增加,其抗剪强度随着裂隙参数Q的增加而降低,拟合得到裂隙参数Q与黏聚力的关系曲线,随着裂隙参数Q的增加黏聚力减小;细观-微观:经过干湿-冻融循环后,颗粒总数逐渐增多,颗粒总面积及颗粒平均尺寸逐渐减小,故裂隙产生逐渐增多,裂隙参数Q与各微观参数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67,其中颗粒总数及颗粒总面积为主要影响因素;宏观-微观:微观结构的破坏导致土颗粒之间的相互吸引力逐渐减小,黏聚力逐渐变小。(3)压缩试验:膨胀土经过三种循环模式作用后,孔隙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变化幅度放缓逐渐趋于稳定值,其中干湿-冻融循环变化幅度最大,冻融循环最小。基于微观试验分析,压缩前后平均丰度均无明显变化;极角频率增加;颗粒数量、孔隙数量及微观孔隙率均与循环次数呈线性正相关。干湿循环作用下,土颗粒骨架发生较大变化,冻融循环作用下,土颗粒被冰晶挤压形成新的骨架结构,导致孔隙比的降低。压缩系数随微观孔隙率的增大呈逐渐增大的趋势。(4)渗透试验:渗透系数在循环过程中变化分为缓慢、迅速、稳定三个阶段。其中,干湿-冻融循环变化幅度最大,冻融循环最小。基于微观试验分析,颗粒丰度整体处于平衡状态;土体的颗粒定向频率有各向均匀化发展的趋势;微观孔隙率整体波动范围变化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膨胀土在循环过程中渗透系数的变化。在干湿循环过程中,水分在土骨架之间不断迁徙,形成新的渗流通道,冻融循环条件下的冻胀作用,为渗流提供了通道。渗透系数随微观孔隙率增大呈逐渐增大的趋势。(3)干湿-冻融循环条件下膨胀土的三轴试验及修正剑桥模型的改进:(1)三轴试验: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破坏强度及黏聚力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第一次循环后变化最明显,而后趋于稳定,内摩擦角受干湿-冻融循环的影响不大。未进行过干湿-冻融循环的试样微观结构相对牢固。随着干湿-冻融循环的进行,部分较大土粒聚集体经过干湿-冻融循环逐渐分离变小,黏结力逐渐减小,微观结构破坏进而影响土体宏观力学特性。(2)修正剑桥模型的改进:基于已有修正剑桥模型,引入有效粘结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