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超低温冻融循环
高性能混凝土
破坏特征
微观结构
损伤机理
摘要:
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正逐渐成为增长最迅速的能源产业之一,LNG储罐也朝着大型化和高效化模式发展。与传统的9Ni钢储罐相比,全混凝土液化天然气(all-concrete liquefiednaturalgas,ACLNG)储罐将内罐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替代,可使建造工期减少33%,运营效率提高15%以上。ACLNG储罐的显著特点是服役温度最低可达约-170℃,混凝土的耐超低温性能是影响ACLNG储罐长久安全服役的关键因素。
本文总结了耐超低温混凝土材料的设计要点,设计了一种高强耐低温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and Cryogenic Resistant Concrete,HPCR),进一步借助纤维强化了HPCR的耐超低温性能。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了超低温冻融循环对混凝土压缩破断特征的影响,揭示了混凝土弯曲特性与纤维-基体界面粘结性能的关联机制,并从微观孔隙结构破坏和C-(A)-S-H凝胶纳米力学性能劣化两个角度阐明了混凝土在超低温环境下的损伤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从优化胶凝材料组分、剔除粗骨料和适当降低水胶比的角度设计了HPCR的配合比,研究了常规冻融和超低温冻融对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质量损失率和强度损失率等指标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混凝土超低温冻融损伤效应具有典型的含水率关联性,含水率越高,损伤效应越严重。HPCR的抗冻融性能优于普通C40和C60混凝土。利用Weibull分布理论,构建了关联常规冻融与超低温冻融的等效损伤模型,实现了基于常规冻融试验结果预测混凝土超低温冻融损伤效应的目标。探究了不同类型纤维对HPCR低温韧性和抗冻融性能的影响,证实了钢纤维(SF)的增强效果、超低温稳定性和增韧效果均优于聚乙烯醇纤维和玄武岩纤维,HPCR结合钢纤维(HPCR-SF)是一种具有推广运用前景的ACLNG储罐材料。
(2)分析了声发射(AE)信号时序变化规律,揭示了超低温冻融对混凝土压缩破断损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0次超低温冻融循环后,单调压缩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破坏过程的AE振铃计数、严重性指标(Sr)、历史指数(H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混凝土的破断频次,AE信号强度及其变化速率均有所降低。增幅循环荷载作用下,超低温冻融改变了混凝土破坏过程的能量流动规律,低循环应力时混凝土便出现Felicity效应,说明混凝土内部微观缺陷数量明显增加,加载初期便产生更为严重的塑性变形。提出利用b值突降和RA/AF值突增两种AE信号作为混凝土临界破断的前兆指标,二者在单调压缩和增幅循环压缩荷载条件下均具有预警混凝土失稳破坏的能力。
(3)利用四点弯曲和纤维拉拔试验,研究了超低温冻融对混凝土抗折强度和纤维-基体界面粘结特性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HPCR-SF的抗折强度和纤维-基体界面粘结强度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10次冻融循环后,HPCR-SF抗折强度和纤维-基体粘结强度下降幅度分别最高可达24.92%和28.94%。构建了考虑超低温冻融损伤效应的纤维拔出力学性能计算模型,该模型准确反映了超低温冻融造成的纤维-基体粘结强度降低,荷载-位移曲线弹性段斜率下降的特征。基于复合力学理论,建立了纤维-基体粘结强度与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关联模型,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之比的平均值处于1.03~1.18之间,变异系数处于0.03~0.07之间,具有较高的精度。
(4)利用扫描电镜(SEM)、压汞(MIP)和氮吸附(NAD)测试手段全面分析了超低温冻融对混凝土内部跨尺度孔隙特征的影响趋势,借助低温量热技术(LTC)探究了超低温环境下孔隙水的相变行为。结果表明:由于浆体-骨料之间的非协调热变形,砂浆孔隙结构的损伤程度高于净浆。净浆和砂浆内部孔隙结构破坏特征存在差别,净浆孔隙结构主要受含水率影响,饱水状态下凝胶孔的破坏尤为突出,而砂浆内部则以毛细孔的破坏为主。超低温拓宽了孔隙水的相变维度,-170℃条件下凝胶孔中孔隙水存在结冰行为。饱和度影响了孔隙水相变的连续性,最终结冰量随饱和度下降而降低,但二者之间并不呈线性关系。
(5)通过纳米压痕和纳米划痕试验探究了硬化净浆中C-(A)-S-H凝胶纳米力学性能的变化趋势,基于热重(TG)、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29Si魔角旋转固体核磁(29SiMASNMR)技术揭示了超低温冻融对水化物相成分、官能团振动峰、C-(A)-S-H凝胶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低温冻融后C-(A)-S-H凝胶弹性模量、硬度和断裂韧度均有所降低。凝胶弹性模量和硬度的下降与凝胶颗粒堆积密度的降低有关;凝胶层间水增加和层间Ca2+溢出削弱了层间键合力,造成凝胶粘聚力丧失,是凝胶相断裂韧度下降的重要原因。
本文涵盖了材料设计、性能评估以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