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市污泥
尾矿
陶粒制备
陶粒性能
陶粒混凝土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环境的要求标准也逐渐提高,各界人士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问题关注有加。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数量逐年增加,污水处理量也随之增加,城市生活污水中存在大量固体物,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污泥。目前各地普遍在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方面存在“重水轻泥”现象,对污泥的无害化处置技术还不规范。与此同时,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随着矿业的蓬勃发展和矿产的大量开采,伴随有大量的尾矿产生,尾矿虽然无法作为矿产再生产利用,但其中仍含有较多有用成分,任意堆存的尾矿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城市污泥和尾矿作为典型的大产量固体废弃物,若处理不当任意排放,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以上饶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和江西省某尾矿库尾矿为主要原材料制备陶粒,研究陶粒的性能和陶粒不同掺量时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污泥、尾矿、黏土三种原材料进行成分分析(XRF)、物相分析(XRD)和热重分析(TG-DSC-DTG),从原材料的成分分析结果看出,污泥和尾矿中的化学成分和陶粒原材料的化学成分相似,为制备污泥尾矿陶粒提供可行性,同时为原材料配比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从原材料的物相分析和热重分析了解污泥、尾矿和黏土三种原材料在高温下变化情况,为陶粒烧制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2)为确定污泥尾矿陶粒的原材料及其配比,首先在满足适合烧制陶粒的化学成分范围内,以污泥和尾矿为原材料设计不同配比展开试验,结果表明仅用污泥和尾矿烧制的陶粒难以成形,因此考虑加入黏土作为黏结剂;基于三种原材料的成分分析,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设计不同配合比试验,观察陶粒胚体在烧制各阶段的形态特征,在保证陶粒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污泥和尾矿的占比,本文确定的陶粒原材料的最佳配比为:污泥:尾矿:黏土=2:3:1。(3)为确定陶粒的烧制工艺参数,首先针对干燥时间、预热时间、预热温度、烧结时间、烧结温度展开单因素试验,了解各因素对陶粒性能的影响,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以陶粒堆积密度、表观密度、1h吸水率和空隙率为评定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和平衡分析确定陶粒的烧制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陶粒的性能影响最大,本文确定的陶粒烧制工艺为:在105±5℃温度下干燥3h,在400℃温度下预热15min,在1000℃温度下烧结12min,该条件下烧制的陶粒堆积密度为528kg/m3,表观密度为1004kg/m3,1h吸水率为7.64%,空隙率为47.37%。(4)通过浸出试验分析不同烧结温度陶粒的浸出毒性,研究不同烧结温度陶粒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情况,通过SEM图像分析不同烧结温度陶粒的内部孔隙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陶粒浸出液中各危害成分浓度均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中规定的危害成分浓度限值;烧结温度对陶粒吸附铅离子的影响较大,在本试验中,烧结温度为960℃的陶粒在30℃恒温水浴锅加热条件下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率最高,可达到93.57%;陶粒的微观形貌表现为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陶粒内部孔隙变大,数量相对增多,逐渐出现连通孔隙。(5)将污泥尾矿陶粒不同比例的替代普通混凝土中的碎石粗骨料,研究污泥尾矿陶粒体积密度、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随陶粒替代率的变化情况,并与普通混凝土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掺入陶粒后,随着陶粒替代率的提高,陶粒混凝土的体积密度逐渐减小,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压强度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陶粒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与普通混凝土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