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沙棘
力学特性
根-土复合体
抗剪特性
摘要: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从而形成了敏感的环境脆弱生态区,多少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植物措施,对破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在对抗土壤风力侵蚀的过程中,植被地上部分枝条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地减弱风速、阻止风力对地面土壤颗粒的分散和迁移,包括地面的遮盖、风力的分化以及截留沙尘等。而植物根系在土体中的交叉、纠缠且与土体相互作用,对土体形成类似“加筋”和“固锚”作用,以此来提高土体抵抗外界的各种侵蚀力,成为植物固土能力的主要表现。林木根系对土体力学特性的增强作用即为根系的固土作用,而根系对土体抗剪性能的增强则是根系固土作用的主要力学机制之一。本文以内蒙古半干旱区乡土树种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非生长季单枝和根系为研究对象,进行枝条的抗拉、抗弯和抗折力学特性的研究,分析其差异性,揭示沙棘非生长季单枝易破坏的外力类型。研究单根的极限抗拉、抗折材料力学特性,揭示其易破坏的外力类型;进行根土复合体剪切试验研究,分析根系直径、埋根数、埋根方式以及土壤水分、土壤种类和剪切速率等内外因子对沙棘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的影响。为揭示沙棘枝条根系防风固土的力学特性,也为内蒙古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及其相似地区生态修复和植被建设中优良水土保持植物种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参考依据。结果如下:一、沙棘非生长季单枝在测试直径0.5-2.5mm范围内,极限抗拉强度的大小表现为长度60mm>长度100mm>长度80mm。在长度比较下极限抗拉力、极限抗拉强度无明显显著性。单枝极限抗拉力、抗折力与抗弯力均随直径的增加而增大,直径与单枝极限抗拉力、抗折力与抗弯力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但递增函数不同。枝长对非生长季单枝的极限抗拉力与抗折力的影响不明显;抗弯力随枝长的增加而增大。沙棘非生长季单枝的极限抗拉强度、抗折强度与抗弯强度均随直径的增加而减小,直径与极限抗拉强度、抗折强度与抗弯强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但递减函数不同。枝长因子对非生长季单枝的极限抗拉强度与抗折强度的影响不明显;抗弯强度随非生长季单枝长度的增加而减小。二、在测试根径0.5-4.5 mm范围内,沙棘单根抗折力和极限抗拉力均随着直径的增长呈幂函数递增、且沙棘单根平均极限抗拉力(90.66 N)大于抗折力(45.98 N),其差值为44.67 N。沙棘单根极限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均随着直径的增长无明显变化规律;沙棘单根平均极限抗拉强度(19.97 MPa)大于抗折强度(8.07 MPa),单根极限抗拉强度与抗折强度的差值为11.9 MPa。表明沙棘单根易破坏的外力类型为径向折力。三、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研究中,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在12.5k Pa下相对于素土的增长率为35%,明显大于25k Pa下的增长率-12%。表明,沙棘根系在其密集分布层80cm左右浅层土,提高土体抗剪强度的作用明显,即对浅层土体固土效果更好。从抗剪强度指标的增长率来看,粘聚力c的增长率为28%,内摩擦角φ的增长率为-14%,表明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提高,其中粘聚力发挥重要作用。根土复合体抗剪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土壤含水率、根系直径、埋根数、剪切速率、埋根方式等。具体研究结论为:(1)素土和根-土复合体粘聚力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素土粘聚力均小于根-土复合体的粘聚力。同时根-土复合体在含水率为16.5%时对应粘聚力的峰值为13.79k Pa,含水率为12.5%时对应粘聚力的次大值,为9.87k Pa。(2)在潜层土压力12.5k Pa下,抗剪强度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而增加,粘聚力随根系直径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型,且内摩擦角的曲线变化幅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根-土复合体在浅层土(12.5k Pa)压力下布根数量为4根时,对应抗剪强度的峰值为18.95k Pa。且峰值随着垂直荷载的增加而增加,粘聚力随根系直径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型,其中粘聚力的峰值对应布根数量为4根时的10.65k Pa,内摩擦角的峰值对应布根数量为10根时的37.79°,且内摩擦角的曲线变化幅度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即随着埋根数量的变化内黏聚力的变化比较明显。(4)在12.5k Pa,剪切速率为快剪(0.8mm/min)时的抗剪强度大于其慢剪(0.1mm/min)时的抗剪强度。根-土复合体粘聚力大于素土,内摩擦角相反。(5)在12.5kpa,5种埋根方式下的抗剪强度都大于素土,抗剪强度增长率大小依次为垂直十字埋根方式(46.92%,18.82%)>垂直平行埋根方式(33.59%,10.69%)>垂直五边形埋根方式(28.34%,9.79%)>三平两竖埋根方式(19.67%,16.66%)>水平平行埋根方式(15.84%,8.05%);5种埋根方式下的粘聚力均大于素土,其排序为垂直十字埋根方式(174.33%)>垂直平行埋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