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预置骨料灌浆法
骨料骨架
水泥浆
水泥有效使用率
机理分析
摘要:
传统混凝土搅拌浇筑需要大型搅拌设备,并存在泵送堵管风险,给施工带来不便。偏远地区建筑工程若缺乏搅拌站、运送车、搅拌设备,传统混凝土搅拌浇筑方式无法开展。针对该状况,本研究探索预置骨料灌浆浇筑方式以解决问题。该浇筑方式先将混合骨料填入模具中振实作为骨料骨架,再将水泥浆沿着模具的边缘均匀浇灌在骨料上方,依靠水泥浆自流平能力渗透填满骨料间的空隙完成浇筑。本文主要研究了骨料粒径分布和水灰比对预置骨料灌浆混凝土的可灌浆性、力学性能、水泥有效使用率及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其影响机理,最终得到抗压强度最高的配比和水泥有效使用率最佳的配比。研究发现,预置骨料灌浆混凝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骨料骨架的填充密度、水泥浆的流动性、间隙通过性和粘附性。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水泥有效使用率和力学性能,本文在水泥有效使用率最佳的配比的基础上,分别用机制砂等体积替换粗骨料以提高骨料骨架的填充密度;用端钩钢纤维等体积替换粗骨料以改善骨料骨架的弹性极限;用石灰石粉等质量替换硅酸盐水泥以节约水泥的使用量;用硫铝酸盐水泥等质量替换硅酸盐水泥以实现更绿色低碳的原材料。结果表明,适量的端钩钢纤维替换骨料可以在骨架中形成乱向分布的钢纤维的致密网状系统,使骨料骨架得到强化;适量的机制砂掺入可以扩充混凝土的粒径分布,提高骨料的填充密度;适量的石灰石粉或硫铝酸盐水泥替换硅酸盐水泥,可以提高水泥浆的可灌浆性,改善水泥浆的水化程度,从而提高预置骨料灌浆混凝土的各项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可灌浆性主要受骨料骨架的填充密度和水泥浆的工作性能影响。填充密度较小、水泥浆流动性和间隙通过性较大、粘附性较小时,混凝土的可灌浆性较好。粒径分布广泛会提高骨料填充密度而降低可灌浆性,而较高的水灰比能提高水泥浆工作性能,从而提高可灌浆性。适量端钩钢纤维替换粗骨料,可以优化预置骨料灌浆混凝土的可灌浆性,替换量以2%最佳。
其次,预置骨料灌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劈裂强度及超声波脉冲速率,也与骨料骨架的填充密度和水泥浆的工作性能有关。通过调整粗骨料粒径分布比例(越广越好)、水灰比(W/C=0.2)、以及通过适量添加端钩钢纤维(1.5%)、机制砂(10%)、石灰石粉(10%)、硫铝酸盐水泥(25%)等,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此外,水泥有效使用率,即单位体积混凝土中水泥的使用效率,取决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水泥消耗量。通过选择合适的水灰比(W/C=0.25)、使用机制砂替换部分粗骨料(10%)、选择适量的硫铝酸盐水泥(25%)和石灰石粉(10%)替换硅酸盐水泥,均可以提高水泥有效使用率。
最后,预置骨料灌浆混凝土的耐久性,包括吸水率、收缩值以及对碳化、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抗性,也受骨料骨架填充密度、材料性能及水泥浆工作性能的影响。通过适量掺入端钩钢纤维(1.5%)、机制砂(10%)、石灰石粉(10%)以及任意掺量的硫铝酸盐水泥,均可以起到优化混凝土的耐久性的作用。
预置骨料灌浆混凝土的可灌浆性与力学性能成相反关系,可灌浆性好的配比,往往强度较低。设计混凝土的最终配比还要从实际工程需求出发,尤其是要平衡可灌浆性和力学性能的需求。对于强度有较高要求的工程项目,可选择提高骨料的填充密度,降低水泥浆水灰比;对于施工速度有较高要求的工程项目,在满足强度的条件下,可选择降低骨料的填充密度,提高水泥浆水灰比;若强度和可灌浆性都满足要求,则可进一步选择水泥有效使用率最高的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