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竹原纤维
混凝土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微观机理研究
摘要:
目前,基于混凝土、钢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建造模式导致了建筑业能耗、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竹材作为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资源,具有生长快、可再生、强度高、质量轻、可降解等特点。竹纤维的抗拉强度突出,由速生竹加工的竹材力学性能好,是近年力推的高性能绿色建材。
竹原纤维是纺织行业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纤维素纤维。这种纤维高度保留了竹子中的天然成分,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材料,不仅具备长径比大、柔韧性好、吸放湿性能优异的特点,也有很好的机械强度性能,是改善混凝土高能耗、韧性差等缺陷的潜力材料。当前对于竹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多以竹签纤维为主,对于竹原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较为少见。此外,关于竹原纤维在混凝土中的长期耐久性能的研究也有待拓展和加深。
因此,本文结合竹原纤维的高抗拉强度,将其作为增强材料加入混凝土中,通过立方体抗压、劈裂抗拉、抗折和断裂能试验,从宏观角度研究了竹原纤维掺量、长度及骨料粒径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1)掺入竹原纤维降低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但能够有效改变素混凝土固有的脆性破坏模式。抗压强度总体上随着竹原纤维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纤维长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采用较小的骨料粒径与竹原纤维结合,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负面影响最小;抗折强度随竹原纤维掺量的增加逐渐提高,随纤维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较大的骨料粒径有利于增强竹原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纤维掺量为1.0%,长度为10mm且骨料最大粒径为10mm时,竹原纤维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增强效果最佳。
(2)竹原纤维优异的抗拉性能阻碍了宏观裂纹的形成,进一步增加了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劈裂抗拉强度随着纤维掺量和长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采用10mm的骨料粒径与竹原纤维结合,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当竹原纤维掺量为1.0%,长度为20mm,骨料最大粒径为10mm时,竹原纤维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最高,可达4.29MPa,较素混凝土提升了16.8%。
(3)掺入竹原纤维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断裂能,断裂能随纤维掺量的增加逐渐提高,随纤维长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随骨料粒径的增加稳步增大。当竹原纤维的掺量为1.5%,长度为20mm且骨料最大粒径为10mm时,混凝土的断裂能提高最多,可达303.88N/m,较素混凝土增加了89.5%。
(4)通过非线性拟合分析,建立了竹原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及断裂能与纤维掺量、纤维长度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拟合效果良好。
接着,在力学性能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性能较优的配合比,通过干燥收缩试验和抗氯离子侵蚀试验,研究了竹原纤维的掺量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耐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竹原纤维有利于减小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干燥收缩率随纤维掺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掺量为1.0%时,竹原纤维对混凝土干缩的控制效果最佳,90d的干缩率较素混凝土降低了31.0%;竹原纤维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混凝土的内部缺陷,扩大了氯离子的扩散通道,因此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
最后,结合压汞试验(MIP)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从微观角度进一步分析了竹原纤维混凝土的孔结构特征以及竹原纤维和混凝土界面的结合性能,揭示竹原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压汞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竹原纤维使得混凝土内部形成了多孔的薄弱区,弱化了基体的孔隙结构。当竹原纤维掺量为1.0%、长度为20mm且骨料最大粒径为10mm时,混凝土的微孔结构分布最佳,其内部的有害孔数量占比也相对较低。扫描电镜结果表明:1.0%掺量的竹原纤维混凝土的裂缝宽度小于0.5%掺量的竹原纤维混凝土。进一步增加纤维长度和骨料粒径会导致竹原纤维团聚,在微观层面增加基体的孔隙率;竹原纤维表面独特的粗糙度有利于更好地吸附水泥的水化产物,保证了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