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风积沙混凝土
聚丙烯纤维
碳酸钙晶须
冻融循环
Weibull函数
摘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本着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利用西部沙区丰富的风积沙资源制备工程所需的混凝土材料就变得很有意义。为最大程度利用风积沙资源,本研究以风积沙等质量替换80%的天然河砂,外掺0.1%体积掺量的聚丙烯纤维制备纤维风积沙混凝土(PF),随后将掺量0.1%、0.2%、0.3%、0.4%、0.5%的碳酸钙晶须加入PF中制备混杂纤维风积沙混凝土(HF),运用灰熵关联分析法结合孔结构参数建立混凝土的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模型。以普通风积沙混凝土(ASC)作为基准组,以力学性能最优的混杂纤维风积沙混凝土(HF4)作为试验组,探究混凝土在不同盐冻条件下的冻融损伤变化规律,并利用Weibull函数建立混凝土冻融损伤下的寿命预测模型,为碳酸钙晶须和聚丙烯纤维在ASC中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制备强度等级为C30的普通混凝土(OC),在此基础上以风积沙等质量替换80%的天然河砂制备风积沙混凝土(ASC)作为基准组,制备单一纤维风积沙混凝土(体积掺量为0.1%的聚丙烯纤维风积沙混凝土),随后将掺量为0.1%、0.2%、0.3%、0.4%、0.5%的碳酸钙晶须加入PF中制备混杂纤维风积沙混凝土(HF)。通过抗压强度试验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可以发现当风积沙替换率为80%、聚丙烯纤维掺量为0.1%时,随着碳酸钙晶须掺量的增加,HF的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晶须掺量为0.4%时,其力学性能最好,与相同龄期的OC强度相当。结合核磁共振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可以发现,适量晶须和纤维的掺入呈互补作用,优化了风积沙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宏观表现为强度的提高。运用灰熵关联分析法结合孔结构参数建立了混凝土的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模型,模型精度较高。
(2)选取力学性能最佳的试验组HF4与基准组ASC进行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盐溶液冻融试验。利用快冻法模拟野外服役环境,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冻融后试件的微观形貌进行观测,运用核磁共振(NMR)探究孔隙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盐溶液浓度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表面浆体逐渐剥落,质量和动弹性模量损失严重。ASC和HF4在冻融200次后,多害孔占比最大分别增大到22.4%、19%;孔隙度最大分别增大到1.943%、1.556%,加快混凝土的冻胀破坏。混掺纤维有助于改善风积沙混凝土(ASC)内部微观结构,显著提高ASC的抗冻性。
(3)利用Weibull函数对两组风积沙混凝土在不同盐溶液冻融循环后的服役寿命进行预测,发现HF4的服役年限始终高于ASC,计算得出HF4在同种服役环境下安全服役期较ASC最大可提高18.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