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废轮胎橡胶骨料
废轮胎钢纤维
表面改性
孔隙结构
力学性能
摘要:
废旧轮胎作为固废中的“黑色污染”,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将废旧轮胎橡胶以水泥混凝土集料的形式回收处理再利用,不仅有助于提升普通水泥混凝土的韧性、抗裂性能及多项路用性能,而且能够减少对天然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危害。然而,橡胶骨料因其表面较为光滑且具有憎水性,导致其与水泥基体间存在明显的微观界面孔缝,橡胶集料与水泥石间界面性能薄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三种界面改性溶液对橡胶集料进行微表面共聚接枝“整形”,显著改善其表面微观构造和亲水特性,增强橡胶-水泥石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
首先,采用聚乙烯醇(PVA)溶液、聚乙二醇-200(PEG)溶液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溶液在不同反应温度(20℃、50℃、80℃)和处理时长(30min、60min、120min)下对废轮胎橡胶集料进行微表面改性。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接触角等试验分析废轮胎橡胶集料改性前后羟基(-OH)官能团、接触角、表面自由能的变化,验证三种改性溶液对废轮胎橡胶集料的改性效果,探究其改性作用机理。研究发现:PVA溶液、PEG溶液和HY溶液能有效地在废轮胎橡胶集料表面引入大量羟基(-OH)官能团,其与C-S-H表面的羟基(-OH)在相互靠近时能产生强分子间作用力并相互形成氢键。改性后的废轮胎橡胶集料表面与蒸馏水的接触角显著减小,特别是经PVA溶液和PEG溶液改性后的平均接触角分别为38.4°、79.0°,远小于普通废轮胎橡胶集料的接触角139°,使其由表面疏水性转化为亲水性,同时其表面自由能提升,证实表面润湿性得到显著改善。综合考虑红外光谱羟基(-OH)官能团吸收峰面积变化规律和表面润湿性分析结果,结合改性过程中的能耗,确定橡胶骨料最佳改性条件50℃、60min。
其次,通过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改性前后废轮胎橡胶集料表面的微观形貌,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技术对废轮胎橡胶集料表面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改性方式下废轮胎橡胶集料表面O元素与C元素的含量分布变化。通过水银侵入孔隙度(MIP)试验测定水泥石微孔隙在废轮胎橡胶集料改性前后的分布特征演变规律,探究橡胶改性处理方式及掺量对水泥石微观孔隙组成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经三种溶液改性处理后,废轮胎橡胶集料的表面形貌发生极大变化,经PVA溶液改性的废轮胎橡胶集料的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表面更加致密,三种改性溶液改性的废轮胎橡胶集料表面的O元素原子百分比和质量百分比均高于普通未改性废轮胎橡胶集料。同时,孔隙率也进一步降低,PVA溶液改性的橡胶混凝土的孔隙率最低,无害孔的含量占比最高,为44.84%,显著优化其孔隙尺寸分布。
最后,将经不同改性溶液处理的橡胶集料按0%、15%、20%、25%等体积取代普通混凝土中的细骨料,并采用废轮胎处理过程中得到的回收钢纤维以1%的体积掺量掺入橡胶混凝土,制备了废轮胎钢纤维复合改性橡胶混凝土试件,对其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干缩特性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废轮胎橡胶集料经三种溶液改性处理后,其工作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废轮胎钢纤维复合改性橡胶混凝土破坏时未出现脆性断裂,其韧性得到一定提升,经PVA溶液改性的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及超声波速均高于普通废轮胎橡胶混凝土,证明改性过程显著改善其力学性能;改性后的废轮胎橡胶砂浆具有良好的抗干缩性能,同时与回收废轮胎钢纤维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减少了橡胶砂浆的干燥收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