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聚氨酯水泥混凝土
纤维
力学性能
抗冻性能
疲劳性能
摘要:
在我国交通荷载日益重型化背景下,路面损坏的发生频率不断攀升,随着公路养护需求的逐步释放,其养护与修复被广泛研究与关注。对破损及时修复可控制损伤程度,减少对结构层的侵害,避免发生结构性的损坏,降低经济损失。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胶凝材料,与砂、石等骨料具有优异的相容性,具有高延性、高耐久性,制备的聚氨酯水泥砂浆具有硬化速度快、早期强度高等特点,被应用于结构加固提高承载力。由于该材料韧性不足,缺少冻融循环作用下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及冻融损伤机理研究,缺乏抗冻耐久性能研究,在温度与荷载耦合作用下的疲劳耐久性能研究也未见。因此,聚氨酯水泥砂浆及其混凝土很少用于季冻区路面的养护修复中。本文对聚氨酯水泥砂浆及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冻耐久性能、疲劳耐久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对聚氨酯水泥混凝土冻融疲劳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及损伤度进行评价,为其在季冻区工程中更好地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季冻区路面材料的要求,将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作为胶凝材料,对其力学性能、凝结时间进行试验研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探究,对纤维聚氨酯水泥砂浆开展力学性能、抗冻性能试验研究及微观分析,对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开展力学性能、弯曲韧性、抗冻耐久性能、抗疲劳耐久性能开展试验研究,旨在研发一种具有较好力学性能、较好耐久性能并符合季冻区路面要求的的纤维聚氨酯水泥砂浆及其混凝土的养护修复材料。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开展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以聚醚多元醇与异氰酸酯为原液合成聚氨酯,并与水泥一起组成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作为胶凝材料,研究聚醚多元醇、异氰酸酯、水泥的比例关系对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凝结时间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配比关系;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获得红外光谱图分析分子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获得微观形貌研究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将聚氨酯和水泥两种胶凝材料按比例组合形成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具有可模性、高延性。复合材料中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水泥比例为1:1:2时,即P2C2试件的力学性能最优。
(2)开展纤维聚氨酯水泥砂浆力学性能与抗冻性能研究。利用纤维对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的增韧作用,在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P2C2基础上加入纤维、砂制备纤维聚氨酯水泥砂浆,确定最优配合比。通过力学性能试验开展纤维掺量对聚氨酯水泥砂浆的增韧影响及微观变化规律研究,最终确定纤维的最佳掺配方式,并开展抗冻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纤维聚氨酯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因素依次为胶砂比>纤维尺度>纤维掺量。当聚氨酯与水泥比例为P2C2,胶砂比为1:3,纤维尺度采用12mm,纤维掺量为0.6%单掺时力学性能最优,即最优配合比为P2C2S3F0612。纤维聚氨酯水泥砂浆抗冻等级可达F300,抗冻性能优良,可应用于季冻区路面局部小面积破损的快速修复。
(3)开展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弯曲韧性研究。以P2C2S3F0612纤维聚氨酯水泥砂浆为基础,加入碎石制备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研究各材料用量的改变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适合道路修复或者新建用的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对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开展弯曲韧性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加载形式下的抗折强度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中纤维增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砂率为40%时的P2C2S3F0612,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抗折强度提升了2.9%,抗压强度提升了1.1%。当纤维掺量相同时,纤维长度为12mm的弯曲韧性优于纤维长度为25mm;当纤维长度相同时,纤维掺量小的试件表现出较好的韧性,F1206可以在荷载为37MPa处保持1.0mm的形变量,弯曲韧性表现良好。SEM图显示掺入纤维后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充分包裹骨料、纤维,提高力学性能同时,纤维在断裂时吸收断裂能量的能力强,韧性好。
(4)开展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研究并建立冻融损伤模型。通过快速冻融试验对P2C2S3F0612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试件开展抗冻性能研究,对经历冻融循环后的试件进行抗折试验,研究冻融作用下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劣化规律。对经历冻融循环后的试件进行SEM分析,研究其在不同冻融次数作用下的微观变化,以微观指标来阐释冻融机理。通过线性回归预测,建立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P2C2S3F0612抗冻性能优良,最大抗冻循环次数可达300次;冻融作用使得抗折、抗压强度下降,两者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抗压强度为抗折强度的2.5倍,抗压强度损失率为抗折强度损失率的0.75倍;基于Lemaitre原理引入冻融损伤值建立冻融损伤模型方程,该模型可较好地反映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的冻融损伤规律。
(5)开展纤维聚氨酯水泥混凝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