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风积沙粉体
碱激发
纳米压痕试验
界面过渡区
灰色理论
韦布分布
摘要:
为研究环保型绿色混凝土,本文利用内蒙古地区风积沙与沸石,磨粉激发后替代水泥配制新型碱激发水泥基风积沙砂浆与混凝土。首先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9组砂浆配比,制得碱激发水泥基风积沙砂浆(AAZM),通过抗压试验和抗折试验测得其力学性能,利用微观试验对其增强机理进行探究,确定胶凝材料在混凝土中的掺量;之后按不同粉体掺量(20%、30%、40%)制备三组碱激发水泥基风积沙混凝土(AAZC-2、AAZC-3、AAZC-4),通过抗压试验、劈裂抗拉试验确定其力学性能,利用纳米压痕试验测定其界面过渡区微观力学性能,之后研究其在冻融、干湿、硫酸盐侵蚀等单一或耦合工况下损伤劣化过程、劣化机理及耐久性能。微观试验采用核磁共振技术(NMR)、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重分析(TG)研究其孔隙特征、孔隙变化规律、晶体结构变化、微观形貌、化学键变化、水化产物等微观特性,结合宏观及微观试验结果,探讨风积沙-沸石复合粉体激发机理及其对风积沙混凝土力学及耐久性能影响机理,结果表明:
1.碱激发水泥基风积沙砂浆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其“三因素”(粉体混合比例、粉体掺量、氢氧化钠掺量)最优比例分别为5:5、30%、4%。
2.不同粉体掺量下碱激发水泥基风积沙混凝土力学性能由高到低分别为AAZC-3组、AAZC-2组、AAZC-4组。
3.通过XRD试验、FTIR试验、TG试验可知碱激发粉体材料在砂浆和混凝土中的激发机理类似:水泥水化产生大量C-S-H凝胶、CH晶体和AFt形成初始基体,风积沙粉和沸石粉在氢氧化钠的激发下产生[H3Si O4]-、[H3Al O4]-、[Al(OH)6]3-等原子团,二次水化后生成了具有强度的C-S-H凝胶、C-A-S-H凝胶、钾A型沸石等水化产物,该过程中风积沙粉提供了更多的钙离子,沸石粉提供了更多的Si O2,体现了两种粉体复掺的优势。
4.纳米压痕试验表明碱激发粉体的二次水化减少了骨料-浆体界面中聚集的水,减少了界面处的水灰比,在界面过渡区产生了更多的水化产物,提高界面过渡区密实度,缩小界面过渡区的厚度。
5.由核磁共振试验表明三组混凝土中AAZC-3孔隙最少,证明该配合比材料可在水泥水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填充了孔隙,孔径分布表明AAZC-3内部小孔最多,大孔最少,孔隙分布较好,结合SEM图像可知AAZC-3组基体密实,对混凝土强度提升有利。
6.在清水冻融和硫酸盐冻融循环试验中AAZC-3抗冻性最好,这是由于其内部孔隙分布较好,在清水冻融循环试验中可以减少水冻胀导致的对孔隙的应力,在硫酸盐冻融循环试验中可以减缓硫酸盐与基体反应的速度,有利于减小混凝土内部生成AFt产生的膨胀应力。
7.硫酸盐干湿循环试验中AAZC-3强度耐蚀系数下降最慢,抗硫酸盐侵蚀性最好,这是由于AAZC-3组内水泥和碱激发粉体比例较好,水泥与碱激发粉体反应较为完全,水泥内部C3A减少,碱激发浆体内[Al(OH)6]3-减少,故与硫酸钙反应生成钙矾石的可能性降低,减少混凝土内的体积膨胀。
8.通过灰熵关联度计算混凝土在清水冻融循环、硫酸盐冻融循环与硫酸盐干湿循环试验中宏观性能与孔径分布的关联度效果较好,混凝土在进行耐久性试验前小孔越少其耐久性能越好,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9.利用G(1,m)模型分别预测碱激发水泥基风积沙砂浆抗压、碱激发水泥基风积沙混凝土抗压强度和碱激发水泥基风积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弹模和微观硬度表明模型预测较准确,其相对误差分别为:4.75%、0.67%、0.61%和0.86%。
10.利用Weibull分布分别预测碱激发水泥基风积沙混凝土在清水冻融循环、硫酸盐冻融循环与硫酸盐干湿循环条件下的服役寿命,三组试验中R2大于0.9,证明模型预测值较好,AAZC-3组预测寿命满足工程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