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粗粒土
大型平面应变
应力路径
颗粒破碎
本构模型
摘要:
粗粒土具有诸多优良的工程特性因而在土木和水利工程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诸如填筑地基、填筑边坡、隧道、公路及铁路路堤、堆石坝以及河海护堤等工程问题,可近似视为平面应变状态。由于应变边界条件的不同,平面应变状态下粗粒土的宏观力学行为、强度和变形特性与三轴试验有较为明显区别。在工程建设和维护运行过程中,土体的受力条件会因工况或环境的不同表现出差异,应力路径的差异对实际工程中土体的变形和强度计算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选择符合实际工程的应力条件对粗粒土强度和变形等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工程中常见的两种不同圆度的粗粒土为研究对象,以适用于实际工程中土体应力条件的平面应变加、卸载试验为基础,探讨粗粒土在不同初始应力状态和应力路径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演化规律,揭示粗粒土在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强度、变形和剪切回弹等力学特性。针对粗粒土高压易破碎的性质,以颗粒破碎指标量化分析的角度为出发点,通过颗粒筛分试验揭示了颗粒破碎对粗粒土颗粒级配和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在粗粒土卸载力学特性和平面应变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平面应变条件下的非线性弹性卸载本构模型和加载(再加载)弹塑性本构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以西安理工大学XAUT-300大型土工真三轴仪为依托,在其压力室内增设一对兼具应力控制和测量功能的限位机构改造为大型平面应变仪,并进行均压固结常规三轴和平面应变试验,对比验证了大型平面应变仪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2)针对相同级配的圆砾和角砾两种粗粒土开展了等围压条件下的均压固结竖向单调加载、均压固结竖向卸载-再加载和偏压固结竖向单调加载三种不同应力路径条件的平面应变试验,揭示了固结围压、固结应力比、应力路径和土粒形状等因素对粗粒土应力应变演化规律的影响。
(3)分析了粗粒土的中主应力和中主应力系数的破坏特性,论证了平面应变条件下的Lade-Duncan和AC-SMP强度准则能够通过破坏时大、小主应力合理预测破坏中主应力。平面应变条件下粗粒土在子午平面上的强度包络线呈非线性关系,围压应力接近时可分段由Mohr-Coulomb强度理论计算其抗剪强度指标。零应变方向应力随主动应力的变化存在滞后性,是导致卸载-再加载应力路径条件下主应力轴旋转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可由围压和应力水平计算粗粒土体积应变和广义剪应变卸载回弹量的预估模型。根据平面应变条件,采用剪切回弹变形模量分析粗粒土在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的剪切回弹力学特性,研究发现卸载回弹变形模量远大于初始剪切变形模量、再加载剪切变形模量和卸载-再加载变形模量。
(4)阐述了粗粒土颗粒在剪切过程中出现不同破碎形态的内在机理,剪切断裂和整体破碎多发于剪切滑动面附近,远离剪切滑动面则以表面破碎为主。分析了颗粒破碎对粗粒土级配曲线演化规律的影响,基于颗粒破碎指标Br量化表征了不同初始应力状态、应力路径和颗粒特性对破碎程度的影响。提出颗粒破碎率指标Bv,量化描述了新生成粒径区间破碎产物对粗粒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5)以平面应变卸载-再加载试验为基础,结合粗粒土的卸载力学特性,运用非线性弹性理论建立了平面应变卸载本构模型;采用弹塑性理论和非关联流动法则,依据平面应变的三维应力、二维应变条件,建立了平面应变加载(再加载)弹塑性本构模型。应用两种模型分析了圆砾和角砾在平面应变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的应变发展规律,通过与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两种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粗粒土的卸载非线性变形以及加载(再加载)的应变软化、硬化特性和剪胀、剪缩体积应变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