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民歌
《茉莉花》
演唱风格
摘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共有5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在语言、文字、历史、哲学、文学、医学、建筑、饮食、音乐、绘画、戏曲等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强烈影响着周边国家。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的世界,也创造了人类的文明。中国汉族民歌同一切民族的文化一样,都是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劳动之中的,而中国民歌不仅表现劳动,还从各个角度直接反应人们的生活。中国民歌包括多种体裁形式,如果按照音乐体裁进行的分类,中国民歌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形式,而《茉莉花》本身就是一首体裁为小调的汉族民歌,它在响誉中国千家万户的同时,也是流传到国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这一点在钱仁康的《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一文中有所论证。我国地域广阔,拥有近14亿的中国人口,各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方言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不同地区民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即便是同一首歌曲,经过在中国不同地域的流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中国民歌《茉莉花》为例,它最早出现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集《缀白求》这一出版物里,它记载了《西厢记》的剧词,没有记曲谱,《茉莉花》的曲谱最早出现在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木刻本《小慧集》卷十二小调新谱。其中录有箫卿主人小调谱七首,《鲜花调》是其中一首,也就是后来在各地流传的各种《茉莉花》的最初版本,从历史记载的曲谱看,《茉莉花》作为一首中国汉族民间歌曲,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茉莉花》的流传经过了200年的时间的洗礼,也在200年间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流传至全国各地,由于各地域之间本身的差异,《茉莉花》在传播过程中,便形成了几十种不同曲式、不同风格的版本。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在了解各地区的方言语言、地理环境、民间传统以及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学习和了解,去探究《茉莉花》的创作历史以及演唱风格,通过对国内外的流传资料的查询,探究《茉莉花》这首中国民歌的影响力。在地域上,《茉莉花》以地域命名,传唱范围广,在江苏、东北、河北、广东、四川、河南、甘肃、江西、山西、陕西等地都有传唱,其中以江苏民歌《茉莉花》最被人们所熟知;在演唱风格上,以地域区分,《茉莉花》在各个地域的不同版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形成这一差异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不同的语言特色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所以语言因素也是成为某种演唱风格的重要形成因素。本篇论文通过对各个地方《茉莉花》地域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条件的了解,进一步分别在各个地区的《茉莉花》的演唱风格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究。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歌者不仅需要完善自己的演唱技巧,还需要对声乐作品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准确更好地在演唱上表达歌曲的内涵,以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所以笔者通过阅读文献的方法,阅读有关《茉莉花》方面的书籍、谱例,来研究《茉莉花》的历史背景,以及流传情况;通过对演唱者的访谈、音频视频的研究,来分析《茉莉花》的演唱风格;通过音乐本体分析法,来分析《茉莉花》和曲式结构;通过笔者本人对不同版本《茉莉花》的演唱学习,对此歌曲的演唱风格进行个人总结、分析。所以笔者结合了自己对民族声乐学习、研究与实践,通过自身演唱来亲身体会不同版本《茉莉花》的演唱风格。以至于会有笔者个人对《茉莉花》的一些不同见解,也仅代表笔者个人的观点。本篇论文在探索时可能存在着一些技术性的问题:由于《茉莉花》在国内传播较为广泛,收集齐全有关《茉莉花》资料的难度较大,所以探究本文可能需要解决《茉莉花》从早期到后来发展的曲谱搜集问题,需要将这些从早期到到现在曲谱的参考对比,来进行不同演唱风格的分析。所以研究范围较大,存在着研究遗漏的问题。在此,笔者仅就中国民族音乐自身的特点分别从调式以及曲式结构、旋律和节奏、方言语言、衬词衬腔、声音特点,来分析《茉莉花》的演唱风格;再结合中国南、北方民歌的特色,对《茉莉花》在中国南、北方的演唱风格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对《茉莉花》南、北地区演唱风格的探析,一方面使笔者了解了《茉莉花》的历史渊源,流传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对《茉莉花》本身歌曲的深刻了解,使笔者懂得在演唱上需要结合歌曲的地域风格进行,对笔者自身的演唱技能也是一种提高。本篇文章的写作,以求在理论上有所探究,认识上有所总结,实践上有所突破,也希望能提高对像《茉莉花》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保护与传承等有关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