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民歌英译
可唱性翻译
目的论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来自哪里,人民都歌唱着生产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这些口头传唱的民歌既朴实又独具特色。民歌是民族文学的源头,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还表达了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民歌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中国的民歌“走出去”不仅是文化艺术交流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展现着我们的文化自信。然而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可唱性歌曲翻译配涉及到音乐学、美学、翻译学、文学等等,难度系数较大。虽然目前已有不少歌曲翻译的探索研究,但是民歌的可唱性翻译这一领域却极少涉及。本文将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对中国民歌的可唱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民歌译配策略。通过梳理指导歌曲翻译的理论研究,笔者发现目的论对于民歌的译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首先,民歌翻译肯定是一项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出来的歌词必须要能与原曲配唱。然而,民歌具有丰富的特征,在翻译过程中这些特征是无法完全再现的。因此译者需要关注翻译的目的,以便呈现最佳翻译效果。在民歌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是最重要的。由此译配过程中应把民歌译配要实现的目的放在首位。这符合目的论中首要的“目的原则”。其次,可唱的民歌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行为,或者说是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交流活动。中国民歌中的独特文化因素不仅是民歌之美,也是民歌翻译中的难点。民歌翻译必须要跨越文化障碍,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接受。进一步说,民歌也是传播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这也就是目的论中的第二原则,“一致性原则”。最后,民歌译配本质上也是一项翻译活动,因此译文和原文之间就必须存在着“忠信”的关系。译文不仅要符合原文的内容,还要在风格上与原文达成一致。这是目的论中的第三个原则,“忠信原则”。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探索出民歌译配中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再根据中国民歌的特点,进一步探讨译配过程中的翻译策略。最后在此基础上,应用前文总结的原则及策略对民歌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由于中文民歌译配的作品十分有限,本文选取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的两个较权威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个译本分别取自于冰河译配的《中国民歌选》和熊若磐、梁联发编译的《怀旧金曲英汉对照》。由此得出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中国民歌英译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