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汪培元
少数民族题材
中国风格赋格曲
复调技法
摘要:
复调音乐产生于9世纪初的西欧,在20世纪初,由于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复调音乐传入中国。随后,中国的音乐理论家与作曲家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经历了引入——学习——吸收——实践等过程,他们把西方传统的复调技法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复调音乐。经过几代音乐人的不懈努力,中国风格复调音乐理论与实践取得了历久弥新的结果。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史过程中,横向单旋律线条的发展是占主导地位的。如何在创作音乐作品中融合西方多线条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更多的声部和旋律线条,营造出丰富多变的音响效果。这样的创作思路和写作方式应成为我国音乐工作者未来努力的方向。本文以汪培元《中国民歌主题小赋格曲集》的创作背景及复调技法分析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中国风格赋格曲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主要包括汪培元先生的创作经历以及《中国民歌主题小赋格曲集》的创作背景;第二章分析了此作品的创作特征,从主题、答题、对题、间插段这四个部分进行。主要阐述了:主题材料来源、民歌音调特征音的运用、答题、对题的写作手法、间插段的转调方式、五声调式下倒影、模仿等复调技法的运用;第三章对笔者的五首赋格作品进行了深入地创作分析,总结了自己创作实践的体会;第四章是笔者对中国风格赋格曲创作的一些认识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在我国,学生学习复调主要以接触西方优秀的复调作品为主,而对我国优秀的中国风格赋格作品了解甚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音乐作为没有国界的语言,它是对外交流中最和谐的方式之一,如何使我国的音乐作品与时俱进迫在眉睫。因此,加强分析和了解中国风格赋格作品是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对《中国民歌主题小赋格曲集》的分析与总结,旨在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风格赋格曲创作的特点及作品内在的写作规律,并对我国复调这门学科的发展与完善尽一点绵薄之力,从而使中国风格赋格曲与世界音乐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