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姚恒璐
中国民歌
无伴奏合唱
古典与现代
摘要:
《中国民歌无伴奏合唱曲集》是作曲家姚恒璐最新出版的声乐作品集,整套作品包含三十四首由中国传统民歌改编的合唱曲。作曲家依据各地民歌的特征进行编配,在保留民歌原曲风格的同时从风格定位出发,突出现代音响特征。本文以三十四首合唱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合唱曲创作技法分析,凝练、总结出作曲家在声乐作品中对传统技法的传承以及对现代手法的融合,从而得出该作品呈现出古典式的现代风格。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作曲家姚恒璐作品的研究现状,中国民歌改编成合唱曲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无伴奏合唱作品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介绍姚恒璐教授的生活与艺术历程,创作风格及概况,总结了在区域文化背景下《中国民歌无伴奏合唱曲集》的创作特色;第二章为《中国民歌无伴奏合唱曲集》传统技法分析,包括四个部分:第一节是对于中国民歌原型引用的相关分析,作曲家以渐变原则为主要思想,保留民歌原曲的基本音乐形态,以旋律、节奏的渐变;主题、动机片段化呈示等方式进行呈示。第二节是对音乐结构的相关论述,基于变奏原则形成多种音乐要素变换的变奏曲曲式结构,同时形成不同对位的音色结构。第三节是对于中西传统和声的相关分析,基于民歌调性音乐的不同,以配置功能性和声或五声性纵合和声。第四节是对合唱曲多样化织体形态的分析,从各民歌的特色出发,以主调织体的音型式或主复调“同体”的形式进行综合式伴唱,不断强化主题。第三章为《中国民歌无伴奏合唱曲集》中关于现代手法的运用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节是对其音高组织的研究,包含主音相同或不同的多调式运用;第二节是不协和音程、多调性等现代手法在多声部组织复调的运用;第三节在民族语境下,通过拟声化、半音化体现衬词的现代功能与意义。第四章得出结论,分别从民族声韵中的无伴奏化到古韵中的现代风格,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等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出该作品是“古典式的现代风格”。全文通过对《中国民歌无伴奏合唱曲集》中运用到的相关作曲技术理论的分析,将中华传统民歌是如何在当代审美下以新面貌呈示的总结出来,以彰显姚恒璐音乐创作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同时,通过对该作品集的分析完善了中国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中存在的地域不足、种类不全的相关研究,最后为后续研究中国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的学者一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