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形象文本
形象
影像艺术
跨媒介
摘要: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进程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化生态与媒介格局。媒介融合与跨媒介传播的兴起消解了传统艺术形式的边界,推动了影像艺术向跨媒介范式的转型。在此背景下,影像艺术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觉再现,而是通过与其他媒介的交互,形成了兼具叙事性与符号性的“形象文本”。
在这一语境下,影像艺术的创作不再是单一视觉的静止呈现,而是与文本、声音、互动技术等多种媒介融为一体,孕育出复杂而多维的“形象文本”。这种新型艺术形态很快成为艺术家手中的重要表达方式,用以映照社会现实、剖析身份话语、揭露技术幻象。尤其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影像跨媒介艺术以碎片化与超文本化的叙事特征,正敏锐回应当代社会对多元文化、身份认同和技术伦理等深刻问题。本文以跨媒介理论为基底,试图通过对形象理论的历史流变、跨媒介艺术的理论脉络以及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深刻解剖,进而阐释数字时代影像跨媒介艺术在符号表意、媒介交互及本体论层面的重构机制,以及影像艺术在跨媒介语境下的实践范式与创作方法论。
通过对于形象理论的溯源,立足于美学史与艺术实践,梳理形象理论从古典美学、现代主义到后现代及当代的演变逻辑,揭示媒介革新引发的“图像转向”如何推动形象与文本关系的重构,探讨影像在“形象文本”写作中作为“容器”与“克隆”的双重功能。其次,聚焦跨媒介理论脉络,从符号学、语言学及艺格敷词传统出发,辨析媒介边界模糊化进程中“互文性”与“跨媒介性”的理论互动,阐释形象文本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及其再现策略的创新。最后讨论影像跨媒介艺术的具体范式,通过“形象/文本”“形象-文本”“形象文本”三重形态的划分,阐明形象与文本从分离、整合到混合的动态关系,并结合技术驱动、超文本叙事及观众参与等路径,探讨当代艺术创作中影像跨媒介创作的方法论。
形象文本理论不仅回应了数字时代艺术媒介的融合趋势,更通过重构视觉与语言的交互逻辑,为理解影像艺术的意义生成机制与叙事潜能提供了新视角。把影像跨媒介艺术创作理解成形象文本写作,有利于从创作层面更好地构建作品内部各媒介间的互文关系和叙事逻辑。同时从艺术阐释层面,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深刻地将各学科的知识融入作品的解读中,将作品放置于一个更大的语境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