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汉语外国文学史
经典
重构
摘要:
本文以20世纪多部汉语外国文学史对19世纪英国文学经典的重构为个案,梳理异域经典在中国语境中被改写的命运,探讨汉语外国文学史的编写与经典重构的关系,包括重构的原因动机、重构的权力影响、重构的方式、重构的效果等。本文认为,汉语外国文学史重构异域经典,首先出于两种动机:一是文学史观念转变,从而需要对过去的经典选择原则进行反思与修正,使文学史经典更具客观性与可信度;一是从教学实际出发,使汉语外国文学史教材及其选择的经典符合当代发展步伐,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在重构的过程中,异域经典受到一系列权力因素的影响,包括意识形态的制约、诗学传统的作用、文化研究的介入等。意识形态操控着汉语外国文学史经典的形成与重构,外国经典在进入中国语境时必须符合中国的意识形态标准,才能在汉语外国文学史中得到认同;注重社会功用和道德价值的中国传统诗学,使一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历史认识价值的外国作品在汉语外国文学史中得到经典化;文化研究介入到文学史的编写,也使得汉语外国文学史编选外国经典的范围有所扩大。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异域经典的去留问题,亦即去经典与再经典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汉语外国文学史重构异域经典采用了多种重构方式,包括重选新经典、重新评价经典作家、重新阐释经典作品等,在具体分析经典重构的个案后指出汉语外国文学史与原语文学史对于经典的选择和评价存在着价值认同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英文化关于经典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诉求的不同。本文将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实质是汉语外国文学史的本土化趋势,包括中国视角的引入和本土文化身份建构。汉语外国文学史必须具有本土意识,才能在传承与接受异域经典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才不至于在外来思潮的渗透下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