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进程
外国文学课程
清末
民国
摘要:
十九大揭幕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新时代之际,我们不妨回到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清末时期(1862-1911):在民族危机和国家重建危机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社会历经动荡、内忧外患。1840年和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后,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现代化之道路。暮气沉沉的清政府企图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挽救其衰亡命运。反映在教育领域即开办“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外国文学课程作为中国文学课程的重要参照,随之舶来。民国时期(1912-1949):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纷纷效仿欧美国家建立新学制。受“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影响,“国家办学主义”教育思潮兴起,外国文学课程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开设与变迁,是中国教育领域探索现代化的重要缩影;折射出国人在外国文学影响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刻反思。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阐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界定相关概念,厘清研究思路。第二章综述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明晰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即课程设置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第四章探讨清末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课程设置,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说起,回溯在“中体西用”人才观主导下,京师同文馆的“外国语言”课程设置;到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和尝试——“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探究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的培养目标下,京师大学堂的“外国文学”课程设置,并就清末的现代化思潮,政治、教育、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对“外国文学”课程设置的影响加以论述。第五章考察民国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课程设置,重点选取国立北大的5份课程计划研究“外国文学”课程的设置与变迁,兼论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大3份课程计划里的“外国文学”课程设置,通过个案分析来推论民国时期“外国文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并阐明民国的现代化思潮,政治、教育、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对“外国文学”课程设置的影响。第六章是结语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归纳研究发现,将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的课程计划与2017-2018学年南京大学2017级英语专业的授课计划进行简要对比分析,并展望了未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基于历史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京师同文馆时期“外国语言”的课程设置,为后期“外国文学”的课程设置积累经验、打下基础,此阶段视为“外国文学”课程的酝酿期;京师大学堂时期从《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钦定大学堂章程》到《奏定大学堂章程》,“外国文学”确立了学科建制,虽未获得独立的实践地位,但根据张心澂、陈诒先等人所述的译学馆回忆录记载,“外国文学”课程已渗入教学,此阶段视为“外国文学”课程的形成期;民国时期经过系列学制和学科改革,“外国文学”在各大国立高校发展地如火如荼,多元化的课程类型、开放性的课程格局反映了民国时期“外国文学”课程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培养人才的宗旨,此阶段视为“外国文学”课程的发展期。二是“外国文学”课程设置的嬗变轨迹遵循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路径。首先,伴随着思潮和政治的现代化,“外国文学”作为一门课程在门庭转换中找准了自己位置;其次,受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外国文学”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课程编排受制于学制变迁;再次,在文学现代化的刺激下,“外国文学”有了丰富的课程类型和现代化的课程内容。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现代化的角度,系统考察清末至民国“外国文学”课程的嬗变轨迹,有助于厘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影响关系;拓宽课程史和教育史的研究视野。第二,借助实证研究,凸显中国近代大学“外国文学”课程设置的教育特色,揭示该课程的重要作用。第三,总结近代“外国文学”课程的设置特点,通过梳理其演变历程,以期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