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汉语外国文学史
英国浪漫主义
湖畔派
拜伦
摘要: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自清末民初进入中国以来,对我国新文学的发展以及国民精神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1918年以来我国学者撰写的汉语外国文学史为载体,考察不同时期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外国文学史中描述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经典作家的选择,经典作家、作品的阐释。总结作家在中国的接受历程,并联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来阐释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在中国接受变化的原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多元视域中的浪漫主义。首先介绍了作为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其本质精神是对意志的推崇,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正是因为艺术家对自我意志的强调,所以才有了创作多样的浪漫主义文艺成果。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正是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对意志的推崇在浪漫主义文学上表现为注重想象和抒情,也表现为对古典主义美学的反叛。接着描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情况,包括影响其产生的政治、经济、哲学基础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本论文考察的主要对象,这一部分也简单地介绍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三大体裁的发展概况。最后,介绍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不同时期的中国的译介特点,以期和第二部分不同时期汉语外国文学史对英国浪漫主义的描述构成同构关系。第二部分是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期汉语外国文学史中不同描述的梳理。论文从建国前、十七年时期和新时期以后三个阶段,描述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经典作家选择的不同、经典作家评价的变化以及经典作品阐释的差异。其中,建国前,我国外国文学史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以诗歌、小说和散文三大体裁为主,在诗歌方面基本确立了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和济慈五位诗人的经典作家地位。十七年时期,我国外国文学史对英国浪漫主义的介绍以诗歌为主,对其介绍也是有选择的,主要介绍了革命性、战斗性、批判性比较强的摩罗派诗人,远离现实斗争的湖畔派诗人则被视为消极浪漫主义而被批判,对其的介绍更是一片空白。这一时期,对英国小说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司各特身上,散文则是完全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隐去。新时期以后,对湖畔派诗人的介绍慢慢得到恢复,主要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分法的逐渐淡化和批评的审美视角的凸显两方面。对浪漫主义小说的介绍还是集中在司各特身上,但司各特一直是作为陪衬而出现的。新时期以来对英国浪漫主义散文的介绍也是没有只言片语。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和散文两大体裁在汉语外国文学史中被淡化的原因,拜伦在建国前被文学史重视的根源所在,湖畔派在十七年时期被批判的意识形态因素以及拜伦在我国的译介和研究长盛不衰的诗学传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