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玄镇健
人物形象
创作技法
外国文学
现实主义
摘要:
凭虚玄镇健是韩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是具有卓越技巧的作家,也是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本论文运用现实主义批评方法、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接受美学理论、互文性理论等文学方法和文学理论,分析玄镇健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特征、创作手法特点以及与外国文学的关联。本论文包括以下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梳理前贤对玄镇健小说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不足,进而为本选题指明方向。另外,提出本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简述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玄镇健的生平和文学观介绍部分。论文将玄镇健的人生轨迹看作玄镇健文学的创作原动力,对玄镇健的生平及其家族进行了梳理。当社会进入现代化过程的时候,玄镇健的家族以不同的方式,应对了社会变革。家族成员在社会上的活跃,对作家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玄镇健的“朝鲜魂”和“现代精神”的文学观,揭示了玄镇健正面回应现实问题,重视作品内容价值的文学观特点。他在主题设置上,主张应从最迫切的问题开始切入;在结构设置上,主张故事情节要环环相扣;在人物设置上,主张设定动态人物;在描写手法上,主张应区别平面描写和立体描写,更倾向立体描写。第三章分析了玄镇健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具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在殖民统治社会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二种为在社会悲剧下,处境惨烈的小市民形象;第三种为在殖民统治的黑暗社会中,被疏远的社会底层民众形象。通过分析,作家意识到,知识分子的不适应、阶级的两级分化、底层民众的苦痛等现实问题,可以看出作家对整个社会的深切关注。作品塑造了经济上表现出无能或对家庭经济状况漠不关心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人物对现实生活关心甚少,经常是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到苦恼和无助。底层民众在社会中过着最穷苦和悲惨的生活,表现出底层民众们所经历的悲剧性。作家通过刻画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批判了作品中人物形象表现出的薄弱的社会意识和消极的批判意识。第四章分析了玄镇健短篇小说的创作技法。具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叙事模式,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种为讽刺笔法;第三种为首尾技巧方法。玄镇健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通过戏剧化再现的方式,把人物具体形象化,而且利用适当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距离因素,让读者能够从审美角度欣赏作品。他意识到叙事方式决定小说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选定合适的话者,并自由切换话者在小说中的叙事角色。从玄镇健小说的结构特点中,不难发现反语的使用,他是一位很擅长这种讽刺手法的作家。他的讽刺手法又与现实主义相通,不仅能够忠实反映现实,而且能够把当今社会现实塑造成为典型。玄镇健很早就意识到小说开头的重要性。不难看出,他的作品在开头和结尾的创作上,下了不少功夫。小说开头利用了很多现代小说创作手法,结尾也利用了戏剧性反转的手法。第五章分析了玄镇健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联。小说创作初期,玄镇健利用自己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获得的启发,在自己的作品中接受并模仿了翻译作品新颖独特的文学世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经验,不仅使玄镇健间接拥有了多样的读书体验,而且通过这种方式更迅速地接触并掌握了短篇小说的各种形式。还从作家的原创作品中,学到“要把什么作为写作对象问题”的认识深度。另外,有日本留学经验的玄镇健,有意无意地受到了留学时期流行于日本文坛的私小说影响。玄镇健初期创作的“身边事”类型的小说,是在日本私小说自传性要素的影响下创作的。再有,玄镇健的小说创作与俄罗斯作家契诃夫有不谋而合之处。契诃夫将作品的美学价值放在政治倾向上,追求现实主义,这与玄镇健所处的世界话语背景相契合。这种契合使玄镇健从契诃夫那里借鉴了艺术形式和审美形态。论文通过比较契诃夫的《渴睡》和玄镇健的《火》,契诃夫的《第六病室》和玄镇健的《私立精神病医院院长》,契诃夫的《故乡》和玄镇健的同名小说《故乡》等三组作品,发现契诃夫小说和玄镇健小说的互文性。这三组作品,或是因为情节上相似,构成叙事模式互文性;或是因为人物形象的行动都具有破坏性,导致作品的结尾走向极端的、悲剧性讽刺手法互文性;或是开头和结尾都使用首尾技巧方法的互文性。契诃夫和玄镇健通过创作19世纪末“无用之人”的形象,体现了人与环境、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在殖民地社会状况下,底层民众所遭受的痛苦和挫折、失意和堕落等。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凭虚玄镇健小说创作进行了总结,从而阐述玄镇健小说创作的特点,并进一步阐明玄镇健的韩国现代文学史地位。总之,玄镇健文学是在不断自我反省和克服社会变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记者、文人,玄镇健活跃在韩国现代文学初期,他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眼光透视了社会,用自己和家人的亲身经历以及亲眼目睹的社会现象,揭露了殖民地民众的悲惨命运,同时,为疾苦人民诉苦。他以现实主义的笔墨刻画了小说人物形象,采用讽刺手法表现了人物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