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粒度特征
端元分析
地球化学元素
沉积环境
摘要:
1885年黄河由肖神庙入渤海形成现代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大河三角洲中海陆变迁最活跃的地区,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记录了长时间尺度黄河流域环境变化,还敏感响应于流域河流改道与沉积环境演变。本文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清8汊南部附近(YDC、YDG钻孔)与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S、H)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沉积物粒度组分、地球化学元素以及粒度端元特征。基于历史资料以及前人研究结果,系统探讨了黄河入海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变,揭示了黄河口沉积物粒度对河道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结果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治理和沿岸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黄河三角洲入海口钻孔处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和黏土质粉砂,YDC、YDG钻孔沉积物均以粉砂为主。S、H海洋表层沉积物样品显示,H样品沉积物以粉砂、砂为主,粒度较粗;S样品沉积物样品以黏土、粉砂为主,粒度偏细,沉积物表现为由河口向海细化趋势。YDC与YDG钻孔地球化学元素随深度变化显示,Si O2,Ba元素属于降低趋势、Ga,Cu,K2O属于稳定趋势,Zn,Rb,Fe2O3,Ca O,Mn,Cl属于增加趋势。
(2)YDC与YDG钻孔粒度端元模型(End-member analysis model)与传统粒度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EM1(End member 1)(0.05μm,0.04μm)和EM2(9.9μm,8.68μm)物质来源及影响因素存在一致性,EM3(40.14μm,31.1μm)和EM4(66.89μm,45.61μm)存在一致性。粒度端元EM1和EM2为黄河长距离搬运弱水动力条件下沉积,EM3和EM4为较强水动力波浪和潮流作用下近源沉积物。根据粒度和岩性显著变化的界面,可以作为1976年以来黄河河口附近钻孔沉积物的年代参考点,主要包括1976、1986、1996左右3个年代参考点。由此判定Unit 1(90-102 cm)阶段年代为1976年以前,Unit 2(60-90 cm)阶段年代范围为1976-1986年,Unit 3(28-60 cm)阶段年代范围为1986-1996年,Unit 4(0-28 cm)阶段年代范围为1996-2018年。YDC钻孔粒度参数较好地记录了黄河改道和人类活动等信息。1976-1996年,YDC钻孔为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沉积环境。沉积物中黏土和细粉砂含量较高、EM1和EM2组分较高,反映了黄河泥沙输入丰富。1986年之后,黏土含量降低,粉砂含量升高,EM1组分降低,而EM2组分升高,推测与龙羊峡水库建成后水库调节作用有关。1996年之后,沉积物中黏土和细粉砂含量进一步减少,粗粉砂和砂的含量增加,代表粗颗粒组分的EM3和EM4迅速升高,代表细颗粒组分的EM1和EM2组分迅速减少,表明:1996年黄河改道至清8汊,沉积物来源由黄河泥沙变为近岸沉积体的侵蚀再悬浮,沉积环境由淤积状态变为侵蚀状态。
(3)YDC与YDG钻孔沉积物化学元素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化学元素受物源、粒度、海洋等因素控制,物源控制元素包括Ca O和Mn,粒度控制元素以Si O2、K2O、Fe2O3、Cu、Zn、Ba为代表,包含了Ga和Rb元素,海水控制元素有Cl元素。根据YDC与YDG两钻孔的粒度与岩性变化,推测YDC与YDG钻孔分别属于平原沉积相与三角洲前缘相,将28cm作为1996年参考点,1996年黄河改道至清8汊之前,YDC与YDG钻孔为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沉积环境,沉积物中黏土和细粉砂含量较高、EM1和EM2组分较高,反映了黄河泥沙输入丰富,作为黄河物源控制因素的Ca O含量也明显较高,粒度控制率代表元素Si O2随粒度变细而减少,受地下返盐影响,YDC钻孔的Cl元素含量明显高于YDG钻孔。1996年黄河改道至清8汊,YDC钻孔,黏土含量减少,粉砂和砂的含量增加,代表粗颗粒组分的EM3和EM4迅速升高,代表细颗粒组分的EM1和EM2组分迅速减少,但YDG钻孔黏土含量迅速升高,粉砂和砂的含量减少,代表细粒组分的EM1、EM2迅速增加,K2O、Fe2O3、Cu、Zn元素含量随之减少,而Si O2与Ba含量随之增加。因受到潮流、波浪动力影响的近岸细沙悬浮扩散作用,位于三角洲前缘相的YDG钻孔黏土含量迅速增加,Ca O和Mn元素含量迅速增加,Si O2含量迅速减少,受海水浸渍、地下返盐作用影响,地表Cl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部位
(4)S、H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元与传统粒度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EM1(0.03μm)和EM2(25.68μm)由粒径较细的黏土和细粉砂组成,为黄河长距离搬运弱水动力条件下沉积,EM3(92.36μm)为粗粉砂组分,为较强动力条件下波浪和潮流作用沉积。H与S样品沉积物粒度参数反映的沉积物运输特征信息显示:在黄河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