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有机电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共轭骨架
共价有机框架
摘要:
由碳、氢、氧、氮、硫等丰产元素组成的有机电极材料具有来源丰富、成本低、理论比容量高和结构可设计性强等优势,符合绿色可持续储能发展的需求。有机电极材料独特的离子配位电荷储存机制使其通用于锂/钠离子二次电池,表现出快速的反应动力学特征,在便携电子设备和大规模储能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有机电极材料的研发也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易溶于电解液和固有的低电导率。在众多改进策略中,分子结构的设计和调控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方式。本论文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丰富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和扩展π共轭骨架的有机电极材料,并应用于锂/钠离子二次电池,深入探究其储能机理以及分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
(1)通过多步氧化法,首次合成了含硫杯[4]醌化合物(SC4Q)。研究表明,硫原子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共轭羰基化合物杯[4]醌(C4Q)的易溶解问题,提升了SC4Q正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循环稳定性。酯类电解液体系中,SC4Q在0.1 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表现出114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相同条件下C4Q的比容量仅有12 mAh g-1。离子液体电解液体系中,SC4Q正极的循环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1.0 C电流密度下循环1200圈后仍保留132 mAh g-1的可逆比容量。非原位FTIR测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基于羰基(C=O)可逆氧化还原的5电子转移储锂机理。
(2)通过席夫碱缩合反应,将强吸电子氰基(C≡N)基团引入六氮杂苯并菲的芳香骨架,合成了具有高度对称分子结构和优异π-π堆积能力的共轭平面化合物1,4,5,8,9,11-六氮杂苯甲腈(HAT-CN)。实验证明,C≡N的引入促进了共轭骨架中π电子的离域,有效提升了材料的导电性,最终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314 mAh g-1/5.0A g-1,278 mAh g-1/10.0 A g-1)。非原位FTIR和XPS测试表明,分子结构中的C=N和C≡N基团均作为活性位点参与了Na+的储存。同时,非原位XPS和XRD测试还证实了HAT-CN在充放电过程中经历了晶态与非晶态间的可逆转化,有利于Na+在分子层间的嵌入/脱嵌。
(3)通过溶剂热反应聚合六氮杂三苯六甲酸三酐和2,6-二氨基蒽醌,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由亚胺键连接的共轭多孔聚合物HAT-DAAQ CPP。在0.1 C电流密度下,Na||HAT-DAAQ CPP电池展示了441 mAh g-1的初始放电比容量,活性位点利用率达到100%。扩展的共轭骨架赋予其出色的倍率性能,当电流密度扩大至5.0 C时仍能保持327 mAh g-1的可逆比容量。此外,聚合物的本征不溶性使其在1.0 C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表现出78%的容量保持率。非原位FTIR和XPS的表征数据验证了基于C=N和C=O双活性位点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DFT计算揭示了其3步24个Na+储存的反应机理。
(4)通过溶剂热反应,以六羟基三联苯为连接基团、四氨基对苯醌为活性单元,合成了一种具有全共轭骨架和丰富C=N、C=O双活性位点的新型三亚苯基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HHTP-TABQ COF。研究表明,HHTP-TABQ是一种采用AA重叠堆积构型的COF材料,其拥有的扩展大π共轭体系、规则的层间距和介孔孔道,十分有利于电荷的快速传输。动力学研究测试表明,Na+的扩散系数高达2.49×10-7 cm2 s-1。非原位FTIR、XPS表征结合DFT计算揭示了基于C=N、C=O双活性位点的协同作用和π-阳离子效应的储钠机理。稳定的全共轭骨架避免了Na+嵌入/脱嵌引起的分子形变,从而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1.0 A g-1和5.0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的可逆比容量分别为272 mAh g-1和202 mAh 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