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可可西里湖泊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矿物组成
摘要:
在古气候演变重建过程中,环境替代指标的认识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目前记录海洋、湖泊、冰川、黄土等环境信息载体的古环境指标主要有地球化学、地球生态、地球物理等,其中沉积物的元素组成特征是应用较广的指标之一。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元素作为古环境重建的地球化学指标,在指示环境意义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对东亚季风的形成以及全球气候系统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其不仅有类型众多的湖泊,而且湖泊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气候变化信息,对认识东亚季风的形成机理、全球的古气候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青藏高原北缘可可西里地区现代湖泊(水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中元素和湖泊水介质、类型等综合分析,利用研究区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及盐湖中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矿物组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金属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从而深入了解元素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对古环境重建指标提供一些基础背景资料和理论。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淡水湖泊主要有取样点kkx1-5和kkx1-13两个湖泊。粒径大于63μm的砂在湖泊中占沉积物总量的70-90%左右,以滚动及跳跃方式迁移,且主要以跳跃迁移方式为主:粉砂(4-64 μm)占表层沉积物总量的20-10%左右,以悬浮迁移为主,部分粒径较大的粉砂表现出以跳跃方式迁移的特性;湖泊中粘土组分含量较少,主要以悬浮方式迁移。粒度组成特征反映了青藏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或为多源的特性,研究区流域总体上为水动力强的暂时性水流。2、微咸水湖泊在研究区分布比例较多,按照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将研究区微咸水湖泊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湖泊主要包括kkx1-4,7,25取样点处的湖泊。粒径大于63μm的粗粒占表层沉积物总量的70%左右,主要以滚动方式迁移;粉砂在湖泊中的迁移以跳跃方式为主,约占表层沉积物总量的25%左右;粘土主要表现为悬浮迁移,在湖泊中含量分布较少。第二类湖泊包括kkx1-2,9,10,12,14,22,24,26取样点处共8个湖泊,粒径大于350μm的组分主要以滚动方式迁移至湖泊,在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约占10%左右;粒径处于63-350 gm的沉积物约占沉积物总量的40-70%,以跳跃方式迁移;粉砂主要以跳跃和悬浮方式迁移;粘土在此类湖泊中含量较少,约10%左右,主要通过悬浮方式进行迁移。第三类湖泊主要包括取样点kkxl-3,11,15,21,23,27共六个湖泊。其中,粒径大于250μm的组分主要以滚动方式迁移,占表层沉积物总量的10%左右;粒径位于63-250μm的组分主要通过滚动和跳跃的方式进行迁移,在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约20-30%;粉砂主要是以悬浮和跳跃的方式进行迁移,占表层沉积物总量的50%左右;粘土主要以悬浮方式迁移至湖泊,在湖泊环境中占有约20%。3、咸水湖主要包括kkxl-18,19两个湖泊,以滚动方式进入两湖泊的组分较少,占其表层沉积物总量的5%左右,其颗粒物粒径大于250μm;跳跃迁移的组分在kkxl-18湖泊中占其表层沉积物总量的85%左右,在kkxl-19湖泊中约占表层沉积物总量的15%;以悬浮方式迁移的组分,在kkxl-18湖泊中占表层沉积物总量的10%左右,在kkxl-19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占有80%左右。4、在研究区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元素Ca、Mg、Sr的分布受湖泊环境中碳酸盐分布的影响作用明显;元素Si主要受石英颗粒分布的影响,水动力的变化控制了其在湖泊内的分布。常微量元素的分布受沉积物粒径组分的影响较大。5、对各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常微量元素UCC标准化后,研究区湖泊表层沉积物中As元素在各类湖泊中异常富集,其次Ca、Mg、Cr、Pb、V等元素富集,而K、Na元素在各类湖泊中明显亏损,元素Al和Rb在淡水湖表层沉积物中亏损,而在微咸水-咸水表层沉积物中则保持平衡。说明了青藏高原湖泊的地表径流补给较快、水体较冷,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湖泊水体在演化过程中元素K、Na因溶解性强而长期存在,湖泊向高盐度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