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花岗岩成因
部分熔融
稀土元素
含氟氯流体
片麻岩
摘要: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陆壳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直接相关。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过程缺乏流体参与,以脱水熔融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地壳深处存在着广泛的流体活动,特别是在俯冲带地区,这些流体可能对基底岩石产生助熔进而导致花岗岩的形成。作为降低活化能的介质和溶解挥发分的溶剂,流体的参与很可能会显著改变部分熔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成矿金属大多对挥发分具很强的化学亲和力,它的地球化学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挥发分的影响。然而,自然界这些富挥发分的流体如何影响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以及如何影响成矿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至今仍缺乏针对性的系统研究。这导致我们对花岗岩源区形成过程以及其成矿专属性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华南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自晚中生代以来就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这导致华南深部地壳遭受了广泛的流体改造或交代作用。为了厘清富挥发分的流体对华南基底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熔体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对岩浆型稀土矿床的成矿机制提供理论制约,我们选取了华夏地块武夷地区高稀土(16-JFZ64)和低稀土(16-JFZ37-2)两种新元古代基底片麻岩样品,在0.8GPa的压力和900℃、1000℃、1050℃三个温度条件下,进行不同的含F流体和含Cl流体助熔的部分熔融实验,来探索不同酸碱度及F、Cl含量的流体对基底片麻岩部分熔融的影响,以及部分熔融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纯水助熔的实验结果表明,高稀土片麻岩和低稀土片麻岩的固相线均在900℃左右。随着温度升高,两种片麻岩的熔融程度明显增加,熔体的Si O2、A/CNK值和K2O/Na2O比值降低,其他主量元素不同程度的提高,熔体由花岗质逐渐向花岗闪长质转化,直至成分与片麻岩全岩成分接近。熔体中的稀土元素浓度主要取决于源岩中的稀土丰度和温度,富稀土的源岩更容易形成较富稀土的花岗质岩浆;温度升高更容易使稀土释放进入熔体,贫稀土熔体都与低度部分熔融有关,这一过程主要由赋存稀土的矿物的分解所控制。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La N/Yb N值随着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从900℃到1050℃,高稀土片麻岩产生的熔体的La N/Yb N值从13.26降低到10.98,低稀土片麻岩熔体的La N/Yb N值从15.94降低到10.48,直至接近源岩的La N/Yb N值。这些表明低度部分熔融产生轻重稀土的分异更明显。在含F流体助熔的实验中,F的加入显著提高了黑云母的稳定性。在900℃的部分熔融中,黑云母的稳定极大地限制了熔体的产生,进而影响了稀土元素释放进入熔体。与纯水助熔相比,含F流体的助熔使得熔体中稀土含量略微降低(ΣREE16-JFZ64从493.66ppm下降到433.80ppm)。当温度升高到1000℃,黑云母基本完全分解;与纯水助熔的实验结果相比,F对长石石英熔融的促进增加了熔融程度,显著提高了所有熔体中稀土元素含量(熔体中ΣREE16-JFZ64从693.21ppm上升到776.74ppm;ΣREE16-JFZ37-2从227.67ppm上升到278.19ppm)。而且提高的程度与F的浓度呈一定正相关,这表明含F流体的加入一方面提升了源岩的熔融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稀土金属离子进入熔体结构。此外,F的加入也会导致熔体中的稀土元素分异程度明显提高,比如F的浓度从0提高到1.5M,La N/Yb N(16-JFZ64)从12.93上升到15.75,La N/Yb N(16-JFZ37-2)从11.76上升到18.58。这很可能是由于F更倾向于与轻稀土络合,从而导致更多的轻稀土进入硅酸盐熔体结构中。在含Cl流体的助熔实验中,1000℃条件下片麻岩16-JFZ64仍有黑云母残余,极大限制了熔体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因而ΣREE16-JFZ64从693.21ppm下降到392.26ppm。而在片麻岩16-JFZ37-2中,黑云母完全消失,含Cl流体的助熔使得熔体中稀土元素显著升高,ΣREE16-JFZ37-2从227.67ppm上升到443.88ppm。在黑云母完全分解后,含Cl流体对熔体中稀土含量的影响比F更加显著,然而对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影响并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流体的酸碱度变化对熔融和稀土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少量的流体对整个体系的酸碱度变化影响不大。然而,流体中高浓度的挥发分则会产生更显著的影响,比如,高浓度的HF会更明显促进熔融,使得大量贫稀土矿物熔融导致了熔体中稀土元素浓度相对于低浓度的HF流体略微下降;而高浓度的Na F,HCl流体使黑云母的稳定性更高,从而降低熔体中稀土元素浓度。总而言之,在基底部分熔融过程中,流体中F、Cl的加入会提高黑云母的稳定性,促进长石石英的熔融并提升基底岩石的熔融程度。而熔体中稀土元素的浓度明显受控于源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