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正长斑岩
元素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
锆石相对氧逸度
滇西剑川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金沙江-哀牢山新生代富碱侵入岩带自确定以来,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不仅是因为它是我国西部著名的多金属成矿带,同时也是记录印-亚大陆碰撞过程及深部地质作用的构造-岩浆岩带。剑川富碱斑岩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及临近地区,是金沙江-哀牢山富碱侵入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为呈岩株或岩脉的正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等。正长斑岩发育各类深浅不一的岩石包体,指示富碱岩浆在运移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非同源岩浆的混合作用;这对深入揭示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的形成机制和岩石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精原位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锆石不仅可以用来确定U-Pb年龄,同时也可以获得配套原位微量元素数据。这使得锆石微量元素所反映的岩石成因类型、岩浆温度和氧逸度、岩浆成分变化规律和岩浆源区等方面的重要信息逐渐被深层次揭露。
为进一步研究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演化过程和壳幔混合作用,本文以剑川正长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晶格应变模型获得“干净锆石”的微量元素来估算岩浆相对氧逸度,结合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等岩石学、矿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以剑川正长斑岩为典型实例的富碱岩浆形成机制和运移演化过程。论文主要获得以下认识:
(1)剑川地区正长斑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为正长石和透辉石,少量黑云母,副矿物主要为磷灰石等。正长石斑晶Or值为50.1~57.4,Ab值39.4~45.9,An值2.6~5.1。透辉石具有韵律环带,核部至边部表现出浅绿→深绿→浅绿→深绿变化特征;浅绿色部分Mg#较高(72.89~74.85);深绿色部分Mg#较低(57.90~69.50);整体Wo值为44.1~46.3,En值为29.4~39.5,Fs值为13.9~22.4。磷灰石F-为1.19~1.81,Cl-为0.03~0.28,OH-为0.09~0.55,含有含量较高的氟,属于氟磷灰石。
(2)剑川正长斑岩具有富碱高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与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与Eu异常不明显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T-N-T”负异常和古岛弧特征,同时具有EMⅡ型富集地幔性质和壳幔混染特征。
(3)剑川纱帽山正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5.15±0.52Ma,金华山正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35.90±0.2Ma,其形成时代主要集中于始新世晚期。根据锆石Ce4+/Ce3+比值、Ti温度和锆石U-Pb年龄协变关系判断,岩浆运移演化期间发生过岩浆混合作用,时间可能在35.3Ma。
(4)利用锆石中Ce-U-Ti相关性和磷灰石中Mn含量计算岩浆氧逸度得知,剑川正长斑岩的数据大都落在FMQ和MH缓冲线之间的区域内,暗示岩浆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纱帽山岩体锆石Ce4+/Ce3+比值为23~329(均值119),指示相对较低的氧逸度,并对应相对较高的εHf(t)值(-0.4~1.5);金华山岩体Ce4+/Ce3+比值为36~380(均值170),指示相对较高的氧逸度,同时对应相对较低的εHf(t)值(-3.7~0.7)。随着岩浆的演化,剑川岩体都具备从高氧逸度向低氧逸度演化的趋势。结合随年龄突变震荡的Ti温度变化,暗示剑川地区经历了幔源岩浆脉动式上涌与底侵作用导致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相对高氧逸度的岩浆,随着低氧逸度幔源岩浆上升通量增大,壳源物质混染比例相对降低,岩浆氧逸度呈现总体降低的趋势。
(5)剑川富碱斑岩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都具火山弧构造特征;在源区上,正长斑岩与同期花岗质岩浆岩的源区具有差异,花岗岩源于加厚下地壳的埃达克岩;正长斑岩的锆石Hf同位素与基性岩相似,暗示正长斑岩是由富集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基性岩浆演化而来,并经历了一定程度壳幔混合作用。
正长斑岩中锆石的微量元素揭示了富碱岩浆的温度、相对氧逸度、岩浆成分变化规律和岩浆源区等信息。剑川富碱斑岩在构造背景等方面存在相似的火山弧构造特点。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及岩石圈加厚作用下,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发生走滑作用,随着陆内俯冲和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使上覆壳源岩石熔融,形成相对高氧逸度的富碱岩浆;在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及次级断裂的控制下,后续幔源低氧逸度岩浆持续脉动式上涌,使得岩浆氧逸度呈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