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废弃稀土矿山
植物修复模式
植物多样性
元素化学
土壤质量
摘要:
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和浸矿,已经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土地损毁、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贫瘠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近年来,广东省对全省范围内的历史遗留废弃稀土矿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恢复治理,然而对已经完成治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以粤北某废弃稀土矿山湿地松单种修复区(简称单种修复区)和湿地松草本植物混种修复区(简称混种修复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物群落调查、植物营养、土壤质地和肥力等的测定分析,旨在评估该废弃稀土矿山植被和土壤修复效果及其在不同修复模式之间的差异。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混种修复区植物盖度显著高于单种修复区。单种修复区优势植物仅为湿地松,混种修复区优势植物为湿地松、芒草、芒萁。混种修复区植物多样性(S hannon-Wiener)指数为0.31,表明恢复初期植物种类较少;Pielou均匀度指为0.22,表明不同植物种类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异质性。
2、和单种修复区比较,混种修复区植物营养状况显著得到改善。混种修复区植物(野牡丹除外)叶的碳、氮和磷含量普遍高于单种修复区内的同种植物,表明混种修复模式改善了植物碳含量和氮磷营养水平,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和群落构建。此外,混种修复区湿地松、芒箕和芒草的氮:磷比值介于28.9—57.8之间,高于单种修复区的氮:磷比值(15.9—49.9),表明这些植物的生长受磷限制明显,混种修复模式改善了表层土壤以及植物碳氮磷不平衡现象。
3、和单种修复区相比,混种修复区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显著得到改善。混种修复模区土壤的持水能力和孔隙结构得到明显提高。混种修复区土壤碳和养分元素如氮、磷、钾、钙和镁含量较单种修复区高,表明混种修复模式显著改善了土壤养分水平。此外,混种修复区土壤综合肥力从单种修复区的3级(综合肥力指数为0.6)提升至2级(综合肥力指数为1.23),表明混种植被恢复模式使土壤肥力得到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等级的提升进一步为植物生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促进稀土矿山生态修复进程。
4、和单种修复区相比,混种修复区土壤中污染元素含量明显下降。土壤污染指数从单种修复区的2.44下降为混种修复区的1.55,表明混种修复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及非重金属有毒元素的污染水平,尤其砷和镉的污染指数明显下降,从中度和轻度污染分别降至警戒线和安全等级,反映了乔木草本混种修复模式对于治理稀土矿山土壤污染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植物群落特征、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和元素化学特征的角度,论证了和乔木单种修复模式相比,乔木与草本植物混种修复模式是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成功的关键和优先方案;初步阐明了混种修复模式在促进植被恢复,改善植物营养、土壤质地与壤肥力,以及降低土壤污染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优化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以及制定后期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广东省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