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晉書音義》
唇音
舌音
摘要:
唐何超所撰的《晉書音義》成書於公元747年,是研究盛唐時期漢語語音不可缺少的語音材料。文章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唇音、舌音的反切和直音。《晉書音義》中唇音音切共462條(反切287條、直音175條)。舌音音切共466條(反切337條、直音129條)。文章以《晉書音義》為底本,以《漢字古音手冊》、《上古音手冊》、《廣韻》以及《集韻》為依據,以反切比較法為研究的主要方法,以歸纳法、演繹法和電腦檢索法為輔,對《晉書音義》中唇音和舌音的音切進行歸納總結。文章首先介绍的是《晉書》和《晉書音義》的简介、研究目的、研究狀況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唇音研究,首先介紹唇音分化的過程和條件,然後分別研究重唇音(幫滂並明)和輕唇音(非敷奉微)的自切和混切情況;接著把《晉書音義》中幫非、滂敷、並奉和明微的混切率與《廣韻》的幫非、滂敷、並奉和明微的混切率進行比較,最後得出《晉書音義》輕重唇未完全分化。第三章是舌音研究,首先簡述舌音什麼時候分化;然後分別研究舌頭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徹澄娘)的自切和混切情況。通過統計分析,端知混切率為8.8%,透徹和定澄的混切率為0,泥娘混切率為15.8%,故《晉書音義》舌音已分化,並且舌頭音(端透定泥)主要出現在一、四等韻,舌上音(知徹澄娘)主要出現在二、三等韻。半舌音來母沒有與其他聲母混切,完全獨立使用。總之,比較研究傳統韻書的反切,能使語音演變中的一些細微現象以彰顯,對汉语語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