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晋书·礼志》
史源
校勘
后世文献征引
得失评价
摘要:
随着诸家旧晋书的散佚,唐修《晋书》无疑是我们研究两晋时期必不可少的基本史料,《晋书·礼志》作为唐修《晋书》中记载两晋礼仪制度的专篇,学界对两晋礼制的研究都离不开对《晋书·礼志》的征引和解析。通过对《晋书·礼志》的编纂背景、体例内容进行探讨,分析《晋书·礼志》的史料来源,对文本内容进行系统校勘,将后世文献对其所进行的征引进行梳理统计,最终对《晋书·礼志》价值与不足进行判定,可以对《晋书·礼志》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晋书·礼志》的编撰,既符合对史学传统的接续,也符合唐初政治的需要。从体例结构来看,《晋书·礼志》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在序言上参考《汉书·礼乐志》和《南齐书·礼志》,并完善其内容;在具体礼仪制度方面,接续《南齐书·礼志》《魏书·礼志》书写的五礼体系,但较之更为全面。从内容来看,《晋书·礼志》记事全面、格式规范,全面叙述了两晋礼仪制度。
从史料来源上看,《晋书·礼志》的史源系以《宋书·礼志》为主的先秦、汉、魏、晋时期编修的若干官私著述。从史料来源类型上看存在两种,一种为可以明确找到史料所在的书籍,一种只能判断该史料的大致类别。在征引文献类目方面,《晋书·礼志》侧重于对经部文献和史部文献的征引,对子部文献征引较少,集部文献未见征引。在征引文本字数比例上,《晋书·礼志》中约1%的史文征引自儒家经典,约52%的史文来自《宋书·礼志》,约2.4%征引自其他前代正史《礼志》,约9.5%征引自挚虞《新礼议》和《决疑要注》,其他35.1%征引自没有找到明确出处的史源,包括仪注、故事、谶纬书籍、起居注等。
就文本校勘而言,《晋书·礼志》在后世的流传中不免出现诸如讹、脱、衍、倒等讹误。具体来说,目前发现讹文共8处,类型有字形讹误、书名讹误、时间讹误三种,脱漏共9处,衍文共7处,其原因主要有字形近而讹、沿袭《宋书·礼志》而未改、史官删减不当等。此外,全文还有多处为避讳而改的文字和句读错误。后世学者关于《晋书·礼志》的考释也颇多,明清尤甚,涉及仪节、年岁等多方面。诸家校勘考释特点侧重不尽相同,总体包括对文本音韵、字词进行注释、对文本文字、时间、人名脱漏讹误现象进行校勘、对其中所涉礼仪制度进行考辨等多方面。
唐迄清经、史、子、集四部文献几乎都存在对《晋书·礼志》的征引,后世不少学者研究两晋礼制时将其作为参考并进行引用,除此之外,《晋书·礼志》也活跃在后世研究著作的注引当中,对于后世相关书籍的辑佚、校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说来具有四个特点:征引书籍具有广泛性,征引来源具有多元性,征引方式具有多样性,征引时间具有延续性。从时间顺序来看,唐中后期至清朝时期征引《晋书·礼志》的文献数量逐渐增多,以明清为最,其背后也有着多种原因,随着诸家旧《晋书》的散佚,唐修《晋书·礼志》在后世研究魏晋礼仪史事方面更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过上述梳理分析可以看出,《晋书·礼志》既存在很大价值也有一定不足之处。首先,《晋书·礼志》具有较大的编纂价值,主要表现为体系五礼确定化和类目书写清晰化两方面。同时,由于唐以后魏、晋时期诸家旧晋史的散佚,《晋书·礼志》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史料,可以订正他书讹误。《晋书·礼志》作为专门记载晋代礼制的专篇,对研究两晋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晋书·礼志》也存在材料取舍不够严谨、内容过于简略、避讳文字过多影响史料解读、五礼类目不够完整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