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两晋
融通
审美范畴
气
意
自然
摘要:
书法、绘画、文学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对于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然而它们却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于审美、创作理论等方面表现出融通的特点。两晋时期是艺术自觉的时期,艺术活动十分繁盛,很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留给后世丰富的文化遗产。书法、绘画、诗文在创作及理论方面都呈现出相互融通的现象。自东汉时期,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艺术创作,越来越多的文人对于书法、绘画的创作十分重视,两晋不乏诗文、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门类兼擅的艺术家。魏晋时期,各种审美范畴逐渐作为独立的美学研究对象而被广泛认知且赏识,在两晋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创作风气下,多种哲学领域的元范畴便被赋予了更多文化象征及更深的美学内涵。
审美范畴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运用的一系列概念和规范。它既受到个体的主观感受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塑造。审美范畴涵盖了形式美、内容美、结构美等多个维度,并有一些共同的评价标准。两晋时期的书法创作理论、绘画创作理论、文学创作理论在繁荣中一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现象,因而三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本文以两晋时期的书论、画论、文论中的审美范畴的融通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探究。
本论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两晋时期书论、画论、文论审美范畴融通这一艺术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同时期哲学思潮对于艺术创作、文艺理论的影响。探索文人在这艺术自觉的时期于书法、绘画、诗文三方面的审美转变,并就自我创作意识的觉醒等问题进行论述。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围绕艺术创作、艺术构思等方面从三种艺术门类的理论出发,分别探讨“气”“意”“自然”审美范畴在书论、画论、文论上的汇通性。
从探寻两晋时期文论、书论、画论审美范畴融通之缘由入手,深入论述两晋艺术家艺术实践所受的外界因素。社会环境、玄学思想,选官制度,占田课田制促使两晋文人在思想大解放的环境中不断探索人生真谛,同时能够将个人感悟融入哲学元范畴中,进而发展了两晋之前审美范畴内容。
书论在由实用向审美转变的方面也吸纳着文论、画论的积极因素,画论中绘画功能的迁变、审美范畴、批评形态乃至文体结构等都深受文论、书论的影响;而文论在向画论扩张、渗透的同时,也借鉴、吸收了画论的有益成分。因此,这并不简单是两晋时期的现象,更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论文争取达到以两晋时期的特殊文艺现象研究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研究增砖添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