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国时期
吉礼
忠烈祭祀
国家礼制用乐
民间礼俗用乐
摘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祭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祭祀礼仪及其用乐历经中西新旧文化冲击,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吸收西洋元素,展现出深刻的政治文化变迁特点。其次,由于战争局面的内忧外患,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出于不同的目的,企图通过复兴礼乐文化来巩固自身统治的长治久安。明清时期,忠烈祭祀在吉礼的层次中,属小祀范畴,乃中央与地方皆需祭祀,具有“通祀”的性质,从而形成吉礼祭祀全国体系化。民国时期,忠烈祭祀仪式用乐等级有所上升,但仍为中央到地方通祀,在国家祭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忠烈祭祀礼乐在新旧整合的近代祭祀体系中具有典型性意义。
本文从民国时期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机构以及民间社会、用乐方式等方面入手,采用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厘清忠烈祭祀礼乐的流变及其特征,拟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学界研究现状、研究的对象、方法、意义及论文的创新性。第二部分是介绍国民政府礼乐建设的背景,从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这三个阶段进行撰写,并梳理民国时期举办的礼乐活动。第三部分是民国时期忠烈祭祀礼仪建设研究,按照清廷的昭忠祠祭祀——南京临时政府的大汉忠烈祠——北洋政府忠烈祠祭礼的制定——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先烈祭祀为时间线撰写,强调民国时期忠烈祭祀礼仪建设是在沿袭清代、吸收西方的基础上发展的,并分析其流变及特征;第四部分是民国时期忠烈祭祀礼仪的用乐研究,主要从用乐类型入手,分析其用乐的流变及其原因特点,并列举忠烈祭祀礼仪建设的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强调中央影响地方。第五部分是分析忠烈礼制用乐的影响,主要探究民国时期忠烈祭祀礼乐对新中国忠烈祭祀礼乐的影响,从田野考察中实现历时与当下的接通。第六部分为结论。从而关照现实,探求礼乐文明的发展规律,对中国近现代忠烈祭祀礼乐有一个较为客观且准确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