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牛王信仰
祭祀圈
会社组织
民俗志
地方话语
国家话语
摘要:
山西省临汾市汾河流域“牛王”信仰与祭祀活动由来已久,自宋末元初建庙传承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
横跨汾河绵延两岸五十余村庄的牛王信仰,在元至元二十年(1283)之前,以河东北羊牛王庙为中心,两岸五十余村共同筹钱举办牛王庙会,形成牛王信仰祭祀圈;至元二十年之后,因祭祀圈内部矛盾冲突等原因,导致河西魏村、景村两地重新修建同等规模的牛王庙,从此原来横跨汾河的祭祀圈一分为三,裂变为三个相互独立的牛王信仰祭祀圈。
上世纪三十年代,三个祭祀圈因内部矛盾和外部战争、时代、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相继破裂消失。改革开放后,魏村率先恢复了牛王庙会,2000年北羊村也恢复牛王庙会。如今,汾河两岸的魏村与北羊以相同的牛王信仰和牛王庙会为契机,以寻求共同发展为目的,通过村委会的名义开始交往和联系,形成了新时代富有特色的新型“祭祀圈”。
三个祭祀圈随着时代的发展,历经传承、断裂、复兴、重建,贯穿其间的有以祭祀圈为主体的民间村社组织对牛王信仰及其庙会祭祀等活动的维系,以及对村落和村际关系的协调;在政治意识形态下官方对民间信仰的冲击与重构;21世纪初借非遗保护的东风,魏村、北羊两地积极申报各级非遗,将牛王信仰建构为带有文化内涵的“农耕文化”、“社祭文化”以获得牛王信仰的合法性;在申遗同时,当地民间将一系列“国家符号”引入牛王庙会及祭祀仪式当中,以寻求其仪式活动的正当性,作为官方代表的当地各级政府深入挖掘牛王信仰及庙会活动背后的文化价值,以期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官方与民间为此形成“共谋”,合力建构这一地方传统文化,实现其在当代的转型与复兴,最终形成当下以魏村和北羊村牛王庙会为代表,以共同发展经济为目的,横跨汾河两岸的“新型”牛王信仰祭祀圈。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口述史研究等方法,对临汾市汾河流域牛王信仰及祭祀圈的历史变迁与现代性境遇进行研究。本研究期望从历时与共时的双重视角来反映牛王信仰祭祀圈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以深化我们对民间信仰及祭祀圈在民众日常生活以及在村落关系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本研究对民间信仰如何借助国家与地方政策得以复兴,特别是在“非遗”语境下如何获得正当性等问题也可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