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场域
敖包祭祀
仪式
权力参与
文化再生产
摘要:
本文通过对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哈达图山上的贺西格图敖包进行实地调研,并获取实地资料,考察库伦地区的民俗风情,深入探讨蒙古族传统敖包祭祀以及现如今敖包祭祀的变化,探索政府与民间信仰关系以及在民间风俗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贺西个图敖包进行详实的调查,深入访谈当地各族群众,并以“创建”贺西个图敖包的仪式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点带面的方式向世人呈现贺西个图敖包形成的过程以及民间信仰如何被“创建”的过程。说到“创建”不得不说明的是,本文分别从经济,国家政策,外来文化影响等因素分析了贺西个图敖包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传统敖包祭祀的变迁。本研究主要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和“场域”的概念为理论指导,以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为研究方法,调查贺喜个图敖包形成的基本概况,形式以及特点,并探讨政府、权力在民间信仰以及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笔者围绕“场域”这个概念,即权力场域来作为探讨政府权力在民间信仰中所起的作用的出发点。权力场域里一些拥有一定数量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社会行动者和群体,在各自场域占据支配地位。占据支配地位的资本拥有者会用各种策略来维持这种力量的均衡。当今,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稳步推进,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人类的物质文明得到空前的高速发展,但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却没有带来文化的相应强盛,相反,由于掌握丰厚物质的民族有更多的话语权,文化霸权主义随之产生,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压制。就我国而言,受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在各方面的发展中都相对落后于主流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发展始终是国家战略的核心关注点。几十年来,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经济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在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优秀民族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与我们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的一整套政策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在发现问题后我们总结当下经验,借鉴历史教训,在文化上提倡多元一体化的发展。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总结了当前“场域”理论在各领域的研究现状,介绍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一章介绍了传统敖包祭祀仪式的概况以便于和贺西格图敖包作对比,此外还介绍了库伦旗的概况,包括历史、宗教、自然环境等等。第二章介绍了贺西格图敖包“创建”背景、祭祀贺西格图敖包的具体过程以及贺喜格图敖包现有的文化功能。第三章对“场域”理论解释说明,并结合贺西格图敖包谈讨权力参与造成的文化破碎和重组。结语主要对贺西格图敖包的“创建”进行概述,举办祭祀仪式可以看成在特定的场域是一种文化生产的过程,然而,在不同时期,这种文化生产的功能是不同的。在传统社会,这种生产基本上旨在满足当地人的精神需要,以表达祛除灾病、祈盼丰年等意义。然而,如今这种生产更像是一种商品生产,它的目标已不在于满足当地社会需求,而在于吸引外地游客,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外地游客的观点和品位,用“民族特色”来吸引外地人的眼球。当地政府“打造敖包文化”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随着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在许多显性文化走向同质化,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的时候,民间信仰相对稳定地维持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为民族文化特征的保持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然而,国家权力对这一传统文化空间的侵入与控制,会对这一民间文化的走向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人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