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CGRP
NK1R
急性胰腺炎
理中丸
TRPV1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摘要:
背景: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和理中丸均是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代表方,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腹痛病症。胰腺属于中焦范畴,容易由各种原因引起非感染性炎症而表现出疼痛。现代研究表明,分布在感觉神经伤害性感受器上的热敏通道介导多种急慢性炎症和疼痛,热敏通道TRPV1在急性胰腺炎、胰腺疼痛的病理机制中发挥核心作用。从理论上说阻断该通路降低伤害性感受的感知和传递是消除炎症、减轻疼痛的有效环节。既有研究表明,三方中包含丰富的热敏通道TRPV1激动剂/抑制剂,它们可能通过活化、脱敏/抑制热敏通道TRPV1而发挥减轻胰腺炎症和止痛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雨蛙素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测定小鼠血清淀粉酶水平、髓过氧化物酶含量以及采用组织病理学、动物疼痛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Western Blot方法,初步探讨三方对急性胰腺炎消炎、止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目的:探讨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和理中丸对急性胰腺炎减轻炎症和止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进一步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SPF级(C57BL/6)雄性小鼠30只,体重20±2g,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小建中汤组、吴茱萸汤组和理中丸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小鼠行腹腔内注射雨蛙素(50μg/kg,100μL/只/次),每隔1h重复注射1次,共8次。各给药组给药3次,雨蛙素第1次腹腔注射后1h第1次给药、雨蛙素第8次注射后1h第2次给药、雨蛙素第1次腹腔注射后24h第3次给药。三方治疗组分别灌胃小建中颗粒(5.85g/kg·d)、吴茱萸汤细粒(0.78g/kg·d)和理中丸(2.34g/kg·d)。取材前1h热板实验观察小鼠疼痛行为反应,小鼠戊巴比妥钠麻醉后摘眼球取血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含量,HE染色法观察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胰腺组织中TRPV1、NK1R(SP受体)和CGRP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1)小鼠热板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1次疼痛行为出现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延迟小鼠疼痛行为第1次出现时间(P<0.01或P<0.05)。(2)小鼠急性胰腺炎症相关生化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MY水平均明显上升(P<0.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三方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血清中AMY水平(P<0.01或P<0.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MPO含量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使小鼠MPO含量下降(P<0.05或P<0.01)。(3)组织病理学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胰腺组织中胰腺腺泡细胞完整,小叶间隔正常,未见炎性细胞等浸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表现出腺泡细胞水肿、较严重的空泡化,细胞间隙和小叶间隔扩大,血管周围浸润着大量红细胞和炎性细胞;与模型组比较,三方治疗组给药后,胰腺小叶间隔缩小,腺泡细胞水肿程度及炎性细胞浸润呈现不同程度减轻。(4)TRPV1通路相关指标变化:免疫组化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TRPV1阳性表达明显上调(P<0.001);与模型组比较,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和理中丸治疗组小鼠胰腺组织中TRPV1阳性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极显著(P<0.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NK1R(SP受体)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极其显著(P<0.001);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和理中丸三方治疗组小鼠胰腺组织中NK1R表达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CGRP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极其显著(P<0.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胰腺组织中CGRP表达明显下调(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TRPV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各治疗组给药后均降低小鼠胰腺TRPV1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NK1R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使小鼠胰腺NK1R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极显著(P<0.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胰腺CGRP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胰腺CGRP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极显著(P<0.001)。结论及意义: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和理中丸均可减轻雨蛙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症反应和延迟胰腺疼痛行为出现时间。此作用可能是三方通过下调胰腺中的TRPV1(脱敏或抑制TRPV1通道),减少SP和CGRP的释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