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宋代
两浙路
祭祀
蝗神信仰
摘要:
蝗灾,是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凶灾。对蝗灾的防治,历来是朝廷的主要政务之一。宋代以来,人们对于蝗虫的认知,以及蝗灾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方式均趋于科学化。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人为干预仍不能达到很好效果时,人们不得不诉诸于祈求神灵护佑的方式。两浙地区地处东南沿海,以稻作农业为主,加之两宋时期气候异常,多水旱之灾,为蝗虫的滋生提供了基本条件,两浙地区亦多受蝗灾的侵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两浙地区素来有信奉鬼神的传统,祠庙遍布,民间信仰兴盛。面对蝗患,官方与民间积极作为的同时,也寄希望于各类神灵的庇护。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修祭酺仪礼以来,官方在蝗灾发生之时所举行的祭祀祈祷仪式,大体便以此为仪轨定制。绍兴年间又继发祀令,进一步完善祭酺仪式。而在实际的操作上,无论是中央抑或是地方,都存在着有别于祭酺制度的现象。中央或采取禁止乐舞、修改年号等方式来进行祈祷,地方则选择了当地灵验的祠庙。无论是哪种方式,均是官方在灾难面前,试图解决问题的尝试。民间相较于官方,在蝗神信仰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两宋时期两浙路百姓在蝗灾来临之时,选择向附近的祠庙进行祭祀。庙不为蝗患专用,蝗神多为兼任,也并未形成固定祭祀仪式,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实用性特点。百姓所选择的祭祀对象,与两宋时期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两宋时期人们更青睐于崇拜祭祀人鬼神,加之儒学的发展和政府的重视,在蝗灾发生之时,民间更倾向于向具有现实功名的人神进行祷告。对于官方而言,祭祀不失为一种积极手段,通过祭祀起到稳定统治、安抚民心的作用。百姓在祭祀当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寄托,增强“生”的希望。因此,统治阶级利用这种现象,通过赐庙额的方式,介入民间信仰,确保其在统治领域的绝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