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蒙古高原
石刻文献
宗教
儒学
祭祀
摘要:
蒙古高原是蒙古统治者的龙兴之地,也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舞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宫殿、城郭、庙宇和民居开始兴建,祠庙寺观碑、颂赞记功碑、墓碑塔铭等也相应出现。石刻作为文字的载体,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蒙古高原地域广阔,城镇散布在大漠南北,石刻分布较为零散,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于研究元代蒙古高原地区的社会文化、语言文字等提供了宝贵材料。得益于统治者宽松的文化政策,多种文化和宗教在这里汇聚争锋,形成了多元信仰奇观。碑刻资料当中有不少可以反映出当时蒙古高原地区的思想文化状况。由于居民成分复杂,民族众多,语言文字亦有不同,不仅有汉文碑刻遗存,蒙古文、古叙利亚文、波斯文碑刻也时有发现。本文根据目前搜集到的四十余件立于1206-1368年间、并有原石存世的石刻文献,将其分类整理,选取涉及宗教、儒学、祭祀等内容的碑刻进行专题研究。宗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蒙古高原各地现存碑刻当中,有不少关于宗教的碑刻,既真实反映出了当时的信仰情况,也成为了历史的实物见证。原先信仰萨满教的蒙古族统治者在入主中原之后,并不限制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传播,而是将其作为政治工具,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现存石刻当中,既有修建佛寺所立碑石,也有寺院僧人的塔铭;汪古部领地内发现的大量景教墓碑和遗存,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哈剌和林地区还发现了波斯文碑石,记录了当地修建伊斯兰教静修院的过程。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民间宗教的碑文,应是居住在蒙古高原地区的汉人所立,反映了普通民众的信仰状态。统治者为稳固政权、促进社会发展,不仅在中原地区大力发展儒学,在蒙古高原地区亦兴建孔庙,建立学府,推广儒学。有关这一地区儒学的发展情况,现存相关文字资料较少,但在上都路、应昌路、全宁路、集宁路、净州路及哈剌和林等地,均发现了相关碑刻。蒙古高原地区儒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得益于统治者始终倡导的“尊孔崇儒”的做法。修建宣圣庙、设立儒学、教授儒家经典,不仅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也促进了蒙古高原地区各民族多元文化和信仰的融合。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元朝统治着一个非汉族中心的、多民族交融的庞大帝国,有较强政治文化象征意义的祠神祭祀,就成为了巩固统治的一个政治工具。元朝在祭祀方面既保持了本民族的祭祀习惯,也融合了汉地传统的祭祀礼俗,形成了特有的国家祭祀制度。以哈剌和林地区为例,根据石刻文献可以看到,这里既设有社稷坛壝、宣圣祭祀、三皇祭祀,也有为功臣所立的祠庙,还有不纳入国家祭祀体系的民间祭祀活动。地方政府欲通过各种祭祀活动,将国家的文化信仰渗透到民众之中,不仅增强了皇权至上的等级观念,也宣扬了统治政权的合法性。并且通过对民间宗教的支持,满足民众祈福避祸的心理,以此笼络人心,教化民众,整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