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郊庙歌辞
祭祀文化
社会思潮
价值与影响
摘要:
汉初郊庙歌辞是以《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为代表,载于《汉书·礼乐志》中,形成于汉初高祖至孝武帝之世,是汉乐府诗中特殊的一类贵族诗歌,也是汉家宗庙祭祀、郊天祀地的重要乐章。关于两部祭祀歌辞的创作,《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由于记述内容过于简略,致使后人在内容的理解上出现分歧。至今这两部祭祀诗集的创作年代、作者、性质、创作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从学界历来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成果来看,关于两部诗集《安世房中歌》《郊祀歌》的创作年代、作者以及诗歌性质等方面的问题,至今学界依旧颇有争论,意见不一。《安世房中歌》产生于高祖至孝惠二年的历史阶段,就其作者而言,张树国先生在认可《礼乐志》的观点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考证。他考证出《安世房中歌》是由唐山夫人在高祖年间所作的“房中燕乐”与叔孙通在惠帝年间所作的“房中祠乐”两部分组成,并且“房中燕乐”代表杂言楚声;“房中祠乐”代表四言雅诗。关于《郊祀歌》各章的创作年代,除了《汉书·礼乐志》中注明的其中六首诗歌的创作年份外,剩余诗篇的创作时间在历代学者的努力下探索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依照许云和先生的观点,总结为《郊祀歌》是由祭祀天地之神与歌赞祥瑞诗组成,其中十首祀神乐作于元鼎六年;十首记瑞诗则作于元狩元年至太始三年的不同时期。对于《郊祀歌》的作者,至今仍然是一个难以统一的话题。学界就其作者问题,主要集中在“邹子乐”“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应召而制”以及“汉武帝之作”等几点争议。学界的主流观点还是,除了《礼乐志》中给出的四章诗歌的作者即“邹子乐”之外,其余的诗篇是由以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应召创制而成。在探讨了两部诗集的创制情况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进行了第二章对两部诗集的创作背景与第三章关于诗集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研究。从两部诗集产生的思想与文化渊源来说,是它展现出汉初的时代特色与继承楚文化祭祀传统的根本所在。而从两部诗集所展现出来的祭祀内容与艺术特色来看,它代表了汉初祭祀歌诗发展新变的一面,也展现出汉初由于各种时代因素的影响,顺应时代而产生的郊庙歌诗有它继承传统的一面,也有它发展变化的一面。在前三章内容的基础上,第四章探讨了汉初郊庙歌辞的价值与影响,作为汉初国家祭祀的代表,汉初的郊庙歌辞自然有其存在的一定价值与自身的影响且对后代祭祀歌诗的发展影响。当然,由于时代因素的影响,汉初的郊庙歌辞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面对它所存在的价值与影响时,应理性对待。整体而言,本文是以汉初郊庙歌辞文本为研究对象,从两部诗集的创作情况以及这一时期所盛行的思想与祭祀文化角度入手,展开关于两部诗集的内容、艺术特色、价值及影响等内容的论述。由于各种因素贯穿于汉初郊庙歌辞发展的始终,所以,两部诗集的发展既有它继承传统的一面,也有它新变发展的一面,且汉初所盛行的各种思想、祭祀文化以及郊庙歌辞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都为大一统政权服务。